当前位置: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茶叶 > 茶文化 >
茶叶
茶文化精选
红茶
乌龙茶
白茶
黑茶
花茶
黄茶
茶具
其他
绿茶

大碗茶中的北京味儿

从明清起,北京城里的八旗王孙、纨绔子弟就把“玩”变成了北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养鸟听音、品茗听书、斗鸡斗虫、摔跤放鹰、烟壶手串形,从文到武,从俗到雅,无所不有。林语堂曾说,北平代表和顺安适的生活,代表了生活的协调,使文化发展到最美丽、最和谐的顶点,同时含蓄着城市生活及乡村生活的协调。而这一切的美丽、安适和和谐在很多老北京人看来,都被浓缩在了一碗大碗茶浓酽的茶汤里。

北京大碗茶

北京人爱喝花茶,即香片。盖碗花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老北京人喝茶时,只需一手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一手又不必揭盖,半张半合茶汤就会徐徐沁出,而茶叶又不会随汤入口,轻轻一刮茶汤则淡,稍重刮茶汤就会浓些,动作优雅从容,别有一番情韵。

在家里,茶是必需之物。出门,泡茶馆儿,更是北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旧时的书茶馆、清茶馆、茶棚、茶摊,还是今日在城中林立的各色茶楼、茶庄,北京的茶馆远离那神圣的茶道,却承载了京味民俗文化中的精髓,散发着浓浓的“烟火味”,成为生活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生活习惯。

今天,北京茶馆里的戏台上演的或者是京剧昆曲,或者是川剧变脸,又或者是当年天桥下卖艺的那些把式,但台下的一碗大碗茶里,沏出的依旧是弥漫着浓郁香氛的“香片儿”。一个世纪过去了,大碗茶香而不浮,爽而不浊,沉淀出只属于这座皇城的从容与平和……

大名鼎鼎的马连道“京城茶叶第一街”,茶叶街长1500米,集中了12D0多个茶叶店和十几座茶城。过去的马连道只有一家茶叶加工厂,近些年来,福建、浙江、云南和安徽等产茶地区的商人们瞄准了这里的商机,纷纷在马连道开办商行批发茶叶。如今,这里汇集了浙江、福建、安徽,云南、贵州等全国主要茶区的名特优茶叶,年销售额达侣亿元,占全国茶叶总销量的十分之一,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

许多人提起马连道,第一感觉就是茶叶种类多,再就是价格比其他地方要相对低一些。走进马连道茶叶一条街,最扎眼的莫过于茶叶店和茶城打出的“金字招牌”。一家挨一家的茶铺将店里的好茶用最显眼的字样标出,竹叶青、大红袍、铁观音、普洱茶……价格从每斤三四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沿街而立的茶店大小不一,装修风格也各有特色。门面小点的便可见店主人与友人品茶谈笑的画面,小茶店里四处摆满茶叶,有包装成小泡袋的、有散着装在大透明袋中,看着凌乱却不影响喝茶人的雅兴;门店大些的就能分出三四个泡茶区,规划整齐,空间富余,从外面一眼望进去,可见统一着装的工作人员在店中忙碌的背影。

要想把这条街上的几大茶城走遍,是要考验脚力的事情,除了沿街可见的已经让人眼花缭乱的茶叶门店,还有更多的茶庄开在茶城里。在马连道上有十多家茶城,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有露天的、有室内的、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一处茶城里的茶店就有上百家,就算花上整整一天时间,也就是匆匆在三五家茶城间逛个来回,更谈不上坐下来细细品上一道茶了。

马连道目前有大大小小十多座茶城,有的年代久远些,有的新建不久,每个茶城的建筑风格和商铺定位也因为时间阶段和市场需求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北京马连道茶城占据了茶叶街最显眼的位置,茶城共有四层,一、二、三层是茶叶、茶具市场,四层是摄影器材城。茶城内部装修典雅大方,仿古式建筑装饰极富民族特色。一二楼的销售大厅是专柜式的,半人高的玻璃柜台,让人不禁联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百货公司。包装好的产品放在柜台里,散茶则装在铁皮桶里被搁在台面上,铁皮桶外贴着“黄山毛峰”、“茉莉花茶”、“金骏眉”等大黑字,颇有点旧时茶庄里卖茶的味道。三层是两家大型茶叶超市,设有品茶室,茶客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称心如意的茶叶现场泡饮。

“茶缘”茶城位于马连道茶叶街的最南端,以前所有的茶店都集中在马连道北边,“茶缘”的成立才把这条茶叶街从北到南地贯穿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茶叶商业街。茶城的入城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牌楼建筑,顶上中间题写“茶缘”二字的烫金书法,这已经成为马连道的标志建筑。城中的铺面装修得都很雅致,路面用青石板铺就,行走其中有一种江南烟雨楼台的感觉。茶城里的店铺面积比较大,分上下两层,因为有了空余的空间,茶店老板会凭自己喜好在楼上或是楼下开辟一间茶室,用来招待朋友,大多是古朴雅致的装潢风格,也应了这“茶缘”里古香古色的景致。

如果说马连道里能一眼让人记住的茶城是“茶缘”,那么一听名字就能记下的茶城便是“格调”。刚开始听说有茶城名为“格调”,马上就萌生好奇,现在人流行说“格调”,一个有格调的人是具备气质和内涵的,而一个茶城的“格调”是什么?

格调茶城是一座有着金色外衣的大厦,很醒目,远处便能瞧见,“茶缘”里的茶店是独门独栋,“格调”里的茶店就像公寓一样一间一间紧挨着,每层的面积空间很大,中央有一座手扶电梯,乘着电梯上下大致浏览了一遍“格调”里的茶店布局,这里的茶店规格普遍不大,装修也比较简单,主要是夫妻店、小批发店为主,店铺虽小却很具人气。买茶、喝茶的人络绎不绝,有些人是闲庭信步恻曼逛着,有些人进门就直奔相识的茶店,有些人已经拎上大包小包准备离去,喝茶聊天的人不少。“格调”给我们的感觉是更接“地气”,贴近生活,亲切友好。

去年,福建“满堂香”茶业有限公司在马连道的北京国际茶城建成中国茶文化体验中心,将博物馆、茶艺馆、科普课堂和商场四种功能融合在一起,在“满堂香”茶文化体验馆里,你能在品茶的同时,欣赏到悠扬的古筝表演,可以听传统的茶乐、戏剧,还有茶叶论坛、名茶评比、茶艺大赛、茶文化等,无限扩展了品茶的外延,也大大提升了马连道上文化精神层面的价值。之后,越来越多茶企、茶店开始转变,在茶店装潢、茶品包装、企业文化推广中都融入文化和艺术元素,走过整条茶叶街,无论具有现代化装饰风格的茶铺还是修葺得古香古色的店面都散发着一种浓郁的东方韵味。许多店铺里不仅设有茶座供顾客品茶,还摆有字画、茶具、古玩。顾客在品茶之余还可赏画、看古玩,兴起之时还可与老板切磋一下。

穿过北京城繁闹的市中心和人流密匝的地铁站,一回到马连道,忽然觉得一切都慢了下来,茶店里的客人慢慢品着茶,仔细挑着心仪的茶叶产品,泡茶人员用轻柔的动作冲泡着每一款茶,喝着茶的人们说话的语速也显得轻缓许多。仿佛是受了这种氛围的影响,看着在这条街上来往的行人似乎都少了几分都市生活的匆忙,多了些许享受生活的闲逸。

走在“京城茶叶第一街”上是一件既舒心又惬意的事情,凡是有茶渗入的事物都是慢而轻的,似乎随处都能闻到茶香,走累了停下来便能喝上一杯沁人的香茗。

清代北京茶馆

北京的茶馆开创于元朝,兴盛于清朝,老北京有大茶馆、琴茶馆、书茶馆、野茶馆、清茶馆等六大茶馆类型。地安门的天汇、前门外的天全、汇丰、同和、海丰等,都是最早出名的。得硕亭的竹枝词集《草珠一串》中有句:

小帽长衫着体新,纷纷街巷步芬尘;

闲来三五茶坊坐,半是曾登仕版人。

皇城根下这些形形色色的茶馆中,三教九流在这里聚散离合,饮茶不再是达官贵族、文人墨客所独享的特权,而是纳入了民间社会、平民百姓生活之中,蕴含了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似乎没有谁比北京人更幽默、更健谈、更闲散和更关心时政了,茶馆也就成了他们“练口才”的地方。北京人喝茶的目的:醉翁之意不在茶。人来客往的茶馆是个大舞台,泡茶馆是为了看戏、听戏甚至于是演戏的,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角儿。

前门情思大碗茶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么就着一口大碗儿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儿。”……熟悉的旋律,质朴的歌词,前门的一碗大碗茶已然成为了醇厚京味儿的象征。

北京老舍茶馆

也许就是这一股浓浓的北京味儿,让这一碗大碗茶从一个街边小摊演变成了今天的蜚声海外的“老舍茶馆”,曲艺、杂技、相声、小吃……和老北京相关的一切,都可以在老舍茶馆里找到踪迹,游客们如“朝圣”般来到这里,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一碗大碗茶,更多的是在这座国际大都市里已再难寻的老北京的味道。

老舍茶馆取名自最贴近老北京生活的作家老舍和他的话剧剧本《茶馆》,《茶馆》表现了京城的沧桑变迁和几代北京人的命运,诚如一部老舍茶馆的发展史。茶馆典雅大气的门楼边上,依然保留着“老二分”茶摊,一个旧式的保温桶,白色整理箱里陈列着消毒大碗,“二分钱一碗大碗茶!大碗茶一碗二分钱!”一个头顶黑色瓜皮帽,身着青色长褂的小二在长摊前吆喝着。这场景,让人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茶馆的创始人尹盛喜先生带着一批返乡知青,下海经商,靠着一碗二分钱的大碗茶,成就了今天的老舍茶馆,也留下了一段充满浓郁的北京风情的传奇史。

掀开厚厚的门帘,传统京味便扑面而来,古朴的环境、木制的廊窗、中式硬木家具,屋顶上悬挂的一盏盏宫灯,墙壁上悬挂的书画楹联,都透出十足的京味。“1988年,老舍茶馆开业的时候,只有一个带小舞台的大厅,演一些文革期间没落了的古曲,京剧清唱等,客人们来了边喝茶,边吃点心,边看演出,就是老北京六大茶馆中典型的书茶馆。”老舍茶馆的掌门人尹智君向我们介绍说。今天在茶馆的三楼,依旧保留了当年书茶馆的形式,大厅里整齐排列着八仙桌和靠背椅,我们学着老北京人的模样,点一碗盖碗花茶,两碟瓜子点心,舞台上演的是赵元侠的京剧,恍惚间却有一种one night in Beijing的感觉。

前门四合茶院位于茶馆二楼,这是一个经典的北京传统建筑四合院,每一个房间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品茶区。中心院内有大片的绿草地,骋目细赏,四合院以朴素青砖为墙,原色木框为窗,门楣上都镌刻着细致的如意图案。每一间茶室门前都悬着红色纱灯,有的茶室的窗棂上还挂着鸟笼,流连在四合茶院内,蛐蛐的叫声不绝于耳,在这里,只有悠闲与宁静,只有轻松与自在。

走出四合院内的宁静,老北京商业博物馆里的喧嚣一下子让人不禁有穿越时空的感觉。著名民俗专家王作楫为博物馆精心跳选出13个老北京代表性商业老店铺,在“面人汤”的正宗传人冯海瑞的精心雕琢下,一座座由面粉变幻而成的茶馆、二荤铺、酒馆、戏楼、乐器铺、绸缎庄、理发店纤毫毕现,人物栩栩如生。水车、药捻子、磨剪子条凳、剃头挑子等你想得到,想不到的老物件,伴随着跌宕起伏的古都岁月,霎时在你眼前鲜活起来。

博物馆隔壁是老舍茶馆自主设计开发的“老尹记”产品的展示区,除了来自全国六大茶类的茶品外,兔儿爷泥塑、京剧脸谱的马克杯、皇城风情的笔记本等带着浓厚京味的礼品反而吸引了更多游客的驻足欣赏,还有很多极具现代创意,又不失传统风格的茶器系列,“老舍茶馆几十年都坚持推广京味文化,如今我们把这种文化优势转变成产品优势,开发出‘老尹记’京味茶礼,将来还会以连锁等方式拓展市场。”尹智君身上承载着父辈坚守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也有透着对茶馆未来发展求新求变的自信与胆识。

过去是粗砺的大碗,碎末儿熬成的茶汤,现在是精致的青花瓷碗配上好的茉莉花茶,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一碗大碗茶里透析出的平和气度,是在皇城根下阅尽了世事变幻后的从容……

“北新桥”的百年茉莉香

寻访“吴裕泰”,不能不让人怀想起旧日的北新桥,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这里始终是吴裕泰不离不弃的“根据地”。作为一条古老的街道,其走向、格局直到今天仍保持着元代规模。以往人们总认为老北京的商业区是大栅栏、王府井,却在不自觉间忽略了北新桥的重要商业地位。这里的商业街虽不如东四繁华,但地处十字路口、交通要道,一直是居住在东北城区一带的居民们购买日用品的便利之所。

这个虽地处社会中下层,却更贴近普通老百姓的商业区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更能代表老北京的风貌。因为顾客大多为普通百姓,日用品是交易重点,为了方便起见,北新桥的店铺种类颇为齐全,吃穿住行,样样俱全。北新桥一带的老百姓一般都好饮茶,且讲究喝好茶,于是一百多年前,吴家人便将店面安置于此,再不曾变动过。当初的北新桥商铺云集,堪称老店、大店的也为数众多,可是现在,这条街上就只剩下“吴裕泰”这一家百年老字号了。可以说“吴裕泰”这个店名与北新桥这个地名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来到北新桥,我们一眼便看见了“吴裕泰”总部的大门,饱满的蓓蕾柱悬在半空,以深红和墨绿为主色调,在现代建筑群中更显出古色古香来。听闻当年这里高门大院的辉煌程度可与王府花园媲美。走进吴裕泰总部这扇还带着高贵古典气息的大门,我们所见到的一切和想象中的吴裕泰有很大不同。明快简洁的装修风格、先进的办公设施、轻松宽敞的办公环境和年轻光鲜的员工族群,这些都与成熟的现代企业无异,让我们还能感觉到一个老字号茶馆的存在是一整面廊道墙里陈列的所有吴裕泰茶叶产品。在这里,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企业的身影,而且看上去朝气蓬勃、富有生机,这是吴裕泰成长的转变,这也是时代进步之下创新与发展的必然。

距离吴裕泰总部百米左右的门店并不太大,浅色系装饰,清爽怡人,进店便能闻到茉莉花和绿茶的馨香。遇上正在买茶的客人,销售员掀开厚重的陶制的茶缸,愈发浓郁的香气四处飘散开来,渗进每个人的细胞里,整个人都感觉神清气爽起来。环绕四面的货架上陈列着印上“吴裕泰”标签的各色产品,细看之下,全国各地的名茶都收罗在这小小店铺之中,当然吴裕泰的招牌还属茉莉花茶,据史书记载 :“上品饮茶,极品饮花”。“以花入茶”早在中国明清年间就已成为尊贵地位的象征,花茶是古老中国的宫廷贡茶。吴裕泰的花茶具有“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的独特口味,这种味道已经成为北京人记忆中的味蕾符号。

收银台上摆放的是电子秤,店员说,“吴裕泰”百年前的木制柜台上摆放的是大小不等的手提秤,不同量的茶使用不同的秤。旧时人们的买茶习惯也与现在有很大不同,今人喜欢论斤买,买一次可以喝上个把月,当时的人们却喜欢按两计,当天买当天冲,图的就是新鲜。

就在店中驻足的十来分钟里,来去了好几拨的茶客,看得出大多茶客比这里的店员还熟悉吴裕泰的茶品,有的年轻,有的年老,他们应该都是土生土长在北京,一代一代传递着对吴裕泰味道的喜爱,他们把朋友带到这里,介绍这些茶品的时候如数家珍,看得出他们想和朋友分享的不仅仅是一款茶、一种味道,更是一份融入生活的记忆。

恩泽雨露 禅茶一味

推开露雨轩沉重的木门,浓郁的佛香扑鼻而来,走过一潭鲤鱼游弋的放生池,抬眼就能见到形态各异的佛教雕像和各式精致的古董家具,呢喃的梵乐不绝于耳,会让人在一霎那产生错觉——仿佛置身于高山深处的一处古刹之中。每一位客人都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全方位感受到了“露雨轩”所要传达的核心理念:“禅茶一味”。

前期联系张赞时,朋友就提醒说,早上十一点以后他才会接电话,那是个纯北京爷儿,闲适的生活永远比打拼事业重要。见面果然被安排在了晚上,北方汉子的高大身形,一副书生模样却透着一丝沉稳。很难想像他在茶楼这个行当已经摸爬滚打了十三年,如今已是三家连锁茶楼的总经理,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创办茶楼,他说以前曾从事过餐饮,比较累;自己滴酒不沾,也做不了酒吧。当时马连道只有一个京闽茶城,经常和朋友去那喝茶,就慢慢喜欢上茶,所以再创业的时候选择了开茶楼。

张赞进入茶楼业的第二年,北京的茶楼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年之内从几十家变成了两百多家。”这些茶楼面积都在一两百平米左右,做得比较好的就是露雨轩、碧露轩和五福茶艺馆。五六个人点一份大约百来块钱的纸罐茶,每个人收十元水位费,包间费另付,茶楼的消费方式都一样,只是提供一个环境不错的场所和服务,不讲究茶品,不讲究泡法,也不讲究茶器,更谈不上文化。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两年,北京的茶楼开始一家一家倒闭,要么转为足疗,要么转为棋牌室。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张赞得出结论,茶楼没有主题文化,可复制性太强,经营方式不够多元化,产品的附加值太低。”

什么样的文化适合茶楼?张赞开始琢磨,琴棋书画都想了一遍,不是太小众就是太容易被模仿。机缘巧合,一个出家师傅在这时送了他一本净空法师写的《认识佛教》,虽然是一本简单的、初级的佛教入门书籍,但他突然意识到,佛教文化跟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而且关系密切。于是,“露雨轩”牡丹园店被张赞打造成一个寺庙,所有的布局和设计按照传统的寺庙格局来建造,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客人,延续着佛教文化主题,张赞在双秀公园北门开了第三家店,店内特意设了一个佛堂,内有三尊屹立的大佛,茶楼上下布满了与佛教相关的雕刻、塑像和字画,包括从其他古寺收藏来的镇店之宝——精雕细琢的清朝木雕“释迦牟尼全佛图”、“如来说法图”,以及造型古朴的18尊明代的金丝楠木雕塑“十八罗汉”。

店内的卡座都是明清时期江南盛行的千工床改造的,有些改造成了可以盘腿打坐的塌,有些改造成了椅;二楼的包厢名都源自佛教经典,“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等,每间包厢主题不同,有的密宗文化浓重,有的则以禅宗文化为主;苏式,广式、京式等各种古董家具在茶楼里随处可见,古朴的瓷器碗筷也都可以提供给客人使用,有些东西变平常时,反而让人心升敬意。

“来茶楼的也不都信佛,南方的寺庙里常都备有茶桌茶室,可以泡茶赏景,体验寺庙风光,北方的寺庙除了拜佛烧香,很多连个凳子都没有,而很多人去寺庙,只是想在里面呆一呆,感受一下宁静的氛围。”张赞说,露雨轩就是想让人们了解真正的佛教文化并不深奥,也不沉重,它反而是很贴近生活的,很百姓化的。

非常友普,非常紫砂

在东三环西坝河边上,有一栋带小院儿的独立小楼,青瓦飞檐的大门,颇有点大宅门的味道,除此之外,小楼从外观上看并无特别之处。朋友却说,这是北京收藏老一厂紫砂壶最多的地方,带着一丝好奇,我推开了大门……

大门里的确别有洞天,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走过中式拱门,让人如置身世外,远离喧嚣。茶楼的主人似乎特别钟爱莲花,厅堂的墙壁上有很多与莲有关的书画,笔墨里的每一片枝叶仿佛还带着出水的温柔,自然延伸,无所羁绊。高僧净慧法师在此留下了墨宝——“禅茶一味”。

楼上共有雅室七间,“吃茶去”是一种豁达心境、“七碗茶”诉说茶的精妙、“清心”中自有一番大洁净,阳光通透,可尽览西坝河的风景,花68元可以畅饮三泡好茶,尽享茶馆里所有的茶点小吃,然后慢悠悠地“泡”掉一天的好时光,或洗尽烦尘,或把玩欢笑。

茶楼的主人高剑飞谦和健谈,从喝铁观音开始到喝普洱,是京城茶圈里最早接触收藏级普洱的人,“04年左右,北京喝普洱的圈子氛围很好,有好茶都是分享,当时普洱的价格还没有被炒那么高,茶会上88青是打底的茶,再往上喝到红印,最后一道肯定是号级茶。”相比盖碗,紫砂壶更适合泡饮普洱,高剑飞也开始接触紫砂壶,并从收藏普洱上慢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投资经”——讲究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他认为,喜欢和投资是两个概念,喜欢的东西可以欣赏把玩,但不一定都适合投资,适合投资的东西一定要具备稀缺性和不可复制两个因素。“紫砂壶从创始到建国初期,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实行国营体制后,由国家整合紫砂行业的各种资源,用最好的泥料,最好的工匠,包括“七大艺人”在内的一群老工手毫无保留地展示出各自最优秀的制作技艺。据不完全统计,从明代到1949年,保留下的紫砂壶壶型有100多种,但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老一厂就创款了大概五六百种的经典壶型。可以说,从60年代到1997年老一厂倒闭,40年时间是紫砂行业辉煌的40时间,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在认准了好的投资对象之后,他又从一个台湾人手里回购了一万多把老一厂外销的商品壶,高剑飞现场为我们展示了几把壶,这些壶咋看上去并不起眼,做工谈不上十分精细,毕竟是在流水线上手工制作的,壶盖也并不讲究严丝合缝,但只要一过水,好泥料的色泽和品相就一览无遗,壶身上的字画篆刻也尽显老一辈艺人们过硬的功底。

2008年金融危机,高剑飞看到西坝河边上的这栋小楼空了好几个月,便极具眼光地拿了下来,“平时经常和朋友去茶楼里聚会喝茶,收藏的茶和紫砂也越来越多,需要一个与朋友们展示和分享的平台,就想自己也做一个茶楼。”第二年,“非常友普”茶楼开业,老一厂的紫砂壶成了茶楼的“招牌”,高剑飞办公室的书橱里有好多港台出版的紫砂壶图册,对国营时期出品的紫砂壶做了详细的梳理和分类,他自己也对所收藏的每一把老一厂紫砂壶的资料做了详细的整理,并在茶楼的博客和微博上进行宣传和推广,吸引了很多紫砂壶爱好者。许多爱壶人从来看壶卖壶,慢慢变成了茶楼的常客,高剑飞打趣地说,茶楼有一个会员入会五个月一共来了120多次,公司开会,商务洽谈都在这里,比我当老板的来得还勤快。他在茶楼规划初期,没有选择太高档的装修,没有过分强调文化氛围,而是把茶楼营造成了一个家庭客厅的延展,

“我要让客人在茶楼里的感觉和在家一样,坐下来了就不想走,这样做茶楼就成功了。”

或许也是高剑飞给茶楼取名“非常友谱”的初衷,来茶楼的每一位客人都可以喝到“有谱可寻”的茶,挑选到“有谱可寻”的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京城紫藤开

在马连道国际茶城进门右手第一家茶店是整座茶城中最有特色的,大胆的装潢色调,异域风情的特色包装,还有工作人员的马来西亚传统棉着装,令人眼前一亮,忍不住驻足上前欣赏一番。这家茶店名为“紫藤”,与店员交谈才得知其来自马来西亚,难怪我们总感觉这店中的一茶一器,一画一书都给人独特的视觉冲击和思维碰撞,原来这其中有着不同国家之间文化背景和审美方式的差异。

紫藤创办于1987年,是马来西亚第一家除了以古朴的喝茶空间规划,精心陈设饮茶价值外,更长期举办和策划各类型文学、表演艺术的座谈、展览及活动的现代茶馆,打破了传统茶行的经营模式,使茶馆不再只卖茶,而是结合了文学、音乐、电影、舞蹈与人文活动的所在。而马连道国际茶城里的这间茶社只是紫藤世界的一个侧影,但这也足以吸引人们的视线,让人记住。

在这里,马来西亚特有的天目,雕工精致的锡器,每一样器具都带着浓浓的异域风情,桌上铺着名叫bafik的茶席布,“这些图案和花纹在马来西亚很常见,不论男女都会穿这种布料的长裙……”漂亮的店员将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向茶客娓娓道来。

“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马仓储存的老茶,老六堡,老水仙,老普洱等等。大马的温度常年保持在28℃~34℃,平均湿度保持在70~80之间,对茶叶的陈化很有利。而且都是遵循古法,用清一色的传统工艺制成。这里的每一款茶,都是要有三至五位老师共同评审以后才有机会进入大马仓,至少存放一两年才能摆上货架,老茶则存放更长的时间,在品质上会有忠实的老茶客追随。”

除了茶叶品质,茶叶的包装绝对是个亮点,简单的纸袋上印着的图案有浓浓的南洋风,色彩鲜明,有视觉冲击感,又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在包装上的确吸引年轻人的眼球。除了纸袋纸罐,礼盒也是纯纸折成,连胶都不用,可以循环再利用,绝对环保。跟传统茶馆茶店的古朴沉郁不同,在这里喝茶心中有一种明快、轻松的感觉。细品口中的茶汤,滋味在口中的层次和变化也如眼前绮丽的色彩一般,丰富、多变。在紫藤茶社品茗,体会到的是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紫藤把茶做得时尚和年轻化,在丰富鲜明的紫藤空间里喝茶,可以把茶喝得很多元,很玩味,坐在这间小茶社里喝上一杯马来红茶,品味一番别样的南洋风。沉浸在这个小空间,氤氲的茶香和店员纯真的笑脸仿佛送来了来自马来西亚的阵阵暖风。紫藤花语是醉人的恋情,依依的思念。在紫藤茶社喝茶,仿佛迷失在热带风光中,醉心于这浪漫,优雅而温暖的氛围。

他们“泡”在北京

听闻老北京人去茶馆喝茶,捧着气派的盖碗,听戏唱曲,用一天的时间把“香片儿”泡了个透。这样的故事好像被定格在了久远以前,我们在北京遇到更多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北京人,他们带着明显的区域特性,也带来了天南地北的茶叶,让京城茶市中有了除“茉莉花茶”以外的茶名。他们教会了北京人各式各样的品茶方式,让北京人知道原来茶既可以大碗喝也可以小杯品,他们引导着越来越多的北京人认识茶,接受茶,爱上茶。他们中的年轻一辈,是在远离了卡拉0K厅的喧嚣和快节奏的疲劳之后,用茶给自己一点沉静的空间。他们固执却不守旧,在对茶的认知上彰显个性,茶便被他们玩出了独特的味道,京城的茶圈因而有了“疯狂”、“光怪陆离”、“特立独行”等这样的形容词。

他们“泡”在北京,泡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杯香茗……

京城柔美台湾风

铺着月咖色的席布的茶桌,枯木一样的阴沉木茶台,像茶海里的一条浮舟,载着台湾好茶,从海峡那端驶来。养在小花瓶里的绿萝生机勃勃地点缀着清新雅致的茶席。茶桌上整整齐齐地摆着一串养得润润的小巧紫砂壶,和美玉一般的青瓷茶具。每天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安安会坐在茶桌边上的摇椅上,捧着钟爱的小茶杯喝点茶,细啜慢饮,从容而安逸。

安安的头发整烫得很时尚,爱穿设计感很强的毛衫,很宽松,在茶台前进进出出会小心敛住衣摆,免得挂到桌上的杯盏茶器。安安待人亲切,说话慢悠悠的,蕴含着使人平和的力量。

1996年从台湾传来茶艺风,将茶艺、功夫茶、茶艺馆带到大陆,让大陆人看到新鲜茶具和新式泡法。之后,有台湾人直接在北京开起了台式茶艺馆,带动了京味茶馆也跟着红火起来。马连道茶叶市场起步初期,台湾茶异常火爆,甚至当时只要包到真空包装里,哪怕是铁观音或者茉莉绣球,都被当成是台湾茶,很受追捧。“台湾茶在北京最红火的时候我还没有来马连道,但我并不觉得遗憾,当一种茶火得一塌糊涂,垃圾被当成宝贝卖的时候,真正的好茶不会被重视的。茶叶滋味的一点点差别就代表着大师与普通茶农的手艺的差异,真正懂的人才会识货。”市场淘尽黄沙始得金,安安觉得懂台湾茶的人多了,想找好茶的人会淘了,才会有人来找最好的台湾茶。

“广州是南方的批货中心,需求量是够大的,但是走的都是低价低档的台湾茶。上海人是最识货的,生活也精致,滋味细腻的台湾茶是最符合上海的情调与享受。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我觉得茶这个极具中国味儿的东西一定是要到了北京才能走向全国。”安安看中了未来马连道会成为中国茶叶品牌的展示中心的前景,选择在马连道扎根了下来。她卖的是台湾利展丰老师的“台湾第一好茶”,利教授的台湾茶重视自然、安全、健康、美味,基于这样的理念,制出的茶很温和,不刺激胃,不会导致心跳加速、头痛等不适。

在北京经营台湾茶也深受两岸关系的影响。“像原来阿扁政府那样,两岸关系越搞越差,台湾的产品也受冷遇。自马英九上任后两岸关系有了改善,台湾茶也越来越让大陆的茶友们接受与喜欢”。安安还是很满意马政府的努力下两岸和谐的环境。很多台湾茶人,到北京的第一站,基本都是要看看安安的台湾茶。甚至来大陆的台湾考察团、旅游团,也会在这里参观一番。

品鉴了安安的好茶,听了安安慢声细语地聊天,以前闻说圈内朋友都言安安思想深刻,对茶理解独到,果然如是。安安却不以为然。“我对茶的了解,其实远不如普通的制茶师父,但是我手里的茶能证明我所说的。茶人靠茶说话,懂的人一喝就明白。茶在替我说话。”

小茶盅遇上大茶壶

初识茗刘(原名刘炎生)是在《海峡茶道》全国迎春茶会上,作为主泡手,开泡前站起来,双手合十,向茶客深深鞠一躬,他的虔诚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茗刘在茶缘的店有点袖珍,空气里沁浸着幽幽茶香,似花香,细嗅又若隐若无。货柜上的产品包装极朴素,土黄色纸袋上贴着茶叶标签。朴实无华的纸袋,包裹的和承载的都是丰富而厚重的,没有一丝媚俗。“原始、环保,要坚持这样做,懂茶的人喝的是里面的内容,不靠眼球来看,要靠舌头去品。”

“小时候喝家里大人煮出来的茶是喝不下去的,他们泡茶都是死浓死浓的,出汤以后跟酱油似的。我们喝的是它的药性。”茗刘博闻强识而且健谈,说到潮州功夫茶文化的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当地气候,闽南地区潮湿,燥热,多瘴气,喝茶注重的是调理、表湿,所以浓酽,功夫器具也是小巧精致。“工夫茶文化是潮州文化的精华。而北方,就是大壶茶文化了。”

北方天气干燥,喝茶的主要作用是补水,大壶茶大碗茶,有利于解渴润燥。器具和饮用方式,都透着不拘小节的大气。“北京这地儿就是觉得白开水味儿太淡了,抓一小撮茶进去,滋润一下味道好喝一点,不然只喝水感觉肚里‘汪’的慌。”茗刘的妻子芋宣补充道。芋宣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姑娘,两人因为喝茶相识相恋,闪电结婚,因茶走到了一起。

这两个分别来自文化烙印浓重地区的年轻人,说起相处时的碰撞与磨合,简直太多语言了,“好在他比较宽容,互相体谅,有茶就行,我妈家没有泡茶的家伙什儿,他也跟着喝大杯茶,从不挑剔。”两个人相处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芋宣从不会喝茶的胡沁(北京老话儿,乱喝一气的意思),到知茶、爱茶的“茶腻子”,茗刘功不可没。

茗刘在北京经营凤凰单丛已有八年,北京作为移民城市的包容性,让凤凰单丛能很快地进入北京市场,而凤凰单丛蜜韵花香的特点,也迎合了喜欢浓郁茶香的北方人口味。北京人喝茶,口味重,泡起花茶用半缸子茶,半缸子水,这跟潮汕的酽茶有几分类似,茶汤浓郁,回甘很快,很多老北京人很容易就接受凤凰单丛的口感。

在茗刘眼里,北京这个多元化的城市,蕴含着大商机,适合年轻人去拼搏,“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好多人动起来容易,静下来难,对于茶馆茶店这种慢节奏的事物来说,反而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因为城市发展需要快节奏,而生活需要慢慢节奏。马连道是茶店茶商的云集地,各地茶叶都汇聚在这里,这些茶店给我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我相信茶业这一行会越做越精,会越做越有品味。”

一泡凤凰单丛,泡出了新北京人的幸福生活。以茶为业的茗刘淡化了结果,因为最有滋味的,便是一切与茶有关的过程。

80后,我为“茶”狂

在北京的茶圈里转了些时日,见过形形色色的茶人,不过这样的80后热血青年还是头一次遇上。他体格壮硕,格子衬衫,黑框眼镜,理工范儿,北京必备的“终极装备”——N95口罩随手放在一边。一边品着冻顶乌龙,一边在和安安姐继续刚才的茶人居士中常见的放生的话题,“以动机决定结果,是最大的恶。”见我不解的样子,他耐心给我解释随意放生导致的生态失衡,

“仅仅以善的动机出发,就认定所有行为的正确,实际上是最大的恶行。”他的眼神格外坚定,言辞乖僻又句句在理。我心里暗想,这哥们肯定是个奇葩。

细聊两句,这位东北理工男是个茶叶发烧友,圈内人称单大宝。凡事爱较个真,不求喝个明白,只是不愿意稀里糊涂喝茶。看到一些文盲用百度出来的东西当科学知识发布,他就忍不住当头棒喝,称之为理科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茶是自己钟爱的领域,我就有点龟毛,有点护犊子的倾向。”大宝整整衣襟,目光坚定。“还有一些关于食品的话题,比如地沟油的鉴定方法、海鲜和西瓜不能一起吃等等,打着食品安全的旗号,被许多不明真伪的小文艺和小清新当红卫兵的毛语录一般流传。跑偏的东西纠正一下很有必要。但看到一些无良的卖家和伪专家那些五迷三道的误导宣传,我砸起来可是一点情面都不留的。”在充满了谎言与忽悠的领域里,真话就是最大的破坏。茶这种静心清神的饮料,只求喝个敞亮。

说到自己与茶的结缘,大宝告诉我他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在一家给酒店会所供应茶叶茶席的公司,有机会接触到茶。茶的种类之多,泡饮之考究是自己作为一个北方80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之后换了多少几份工作,跟茶已经不沾边儿,但对茶的兴趣始终不减。北方喝茶传统较南方为弱,同龄人对于茶叶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接受程度不高,总体性的低饮茶比例带来接触茶叶机会相对较低。“我喝茶在北方年轻人中,属小概率事件。”大宝这个80后,所接触到的年轻群体,除了茶行业从业者,一般都没有喝茶的习惯,身边一些喝茶的同事还是他带动起来的。“其实,最开始喝茶是听说喝熟普洱能减肥,喝了这么些年,我的体重……”他顿了顿,“基本没变”。我扑哧一乐,原来,大宝原来也着过大忽悠的道儿。

大宝涉猎广泛,历史、政治、中医,也爱玩游戏茶。茶是他众多爱好之一,大宝喝茶的同时,不耽误用自己的炸弹投向乱象纷呈的伪专家,不过他的炮弹却是以冷静的、思维严密的逻辑为依据的,通过自己的力量净化保护着这个圈子。这个胖胖的热血青年,是最可爱的斗士。

“性喜玉川晚甘侯,未窥门径登龙楼。谨以发烧为自况,幸余半生可索求。恣意轻狂何需酒,半身反骨赛倔牛。呵佛骂祖发本性,天生一个大刺儿头”。这首打油诗是大宝对自己的写照。大宝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嬉笑怒骂,徜徉肆自,不变棱角,活出了自己的真性情。

北京城里的青年人,从来都不失硬气与血性。

当年的动荡已不再,北京无言地承载着繁华与喧嚣。大宝在北京的生活跟所有北漂对北京有同样的牢骚,交通堵、空气差,最惬意的时候就是回到租的小屋。电脑旁边就是茶盘,泡一泡茶以后就边喝茶边刷微博看视频,不时调侃几句,一泡喝完了就转身再整一泡。大宝钟爱普洱和白茶,茶事平静,却大象万千。他的茶杯静静搁在茶盘上,我在他的茶杯里看见了不一样的江湖。

温馨提示: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加微信:13859366756

  • 嫡出茶要守节,庶出茶需自立 日期:2016-09-18收藏:131 栏目:[茶文化]

    一般说采,无论是公干还是旅游,人们离开家乡,每到新的一地,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到当地一些一土生土长、被称之为土特产的东西,吃、喝、穿、用皆有,在返乡之时,也总是会或;或少地带一些回去,和亲友们分享。 土特产,受一方水土的滋芥、...

  • 英国红茶 日期:2016-09-18收藏:128 栏目:[茶文化]

    英式红茶的味道比中国红茶来得浓烈,英国人一般做成奶茶喝。加味茶有红茶和绿茶,仍以红茶居多,比较普遍的有伯爵茶(Earl Grey)、Lady Grey、薄荷茶、香草茶等;加味茶的茶底比红茶的要低几个档次,某些香料的味道浓郁到一般中国人不太容易接受,比...

  • 处于一带一路起点的世界茶港福州 日期:2015-11-01收藏:200 栏目:[茶文化]

    “一带一路”战略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而作为海上丝路起点的福州,从古至今在这条路上都有因“茶”而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今,福州更有机会利用自身在茶产业上优势,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宏图中,让世界再次认识福州...

  • 武夷山正山小种无疑是中国红茶文 日期:2016-09-13收藏:174 栏目:[正山小种]

    武夷山正山小种是名符其实的红茶鼻祖,下面笔者对武夷山正山小种的历史作详细的讲解,让各位茶友对武夷山正山小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使我们更能品偿其文化内涵。 茶树的原产地是中国,其实茶树历史上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及西双版纳等地区。然...

  • 浓韵醇香传五洲的福建茶 日期:2016-09-18收藏:76 栏目:[茶文化]

    千百年来,福建在推动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历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迟在北宋时期,福建腊茶已是出口商品之一;两宋时期,我国“斗茶”习俗盛行并传到日本,后经他们演变而成为今天日本的“茶道”;福建建阳等地因烧造适宜“斗茶”的黑釉免毫盏而...

  • 茶圣陆羽身世之谜,孤儿还是弃婴 日期:2016-09-18收藏:161 栏目:[茶文化]

    “茶圣”陆羽非常敬仰陆纳的人品,不仅转引其茶事,并称其为“远祖”。这为后人研究陆羽的身世提供了难得的依据。排除陆羽是弃婴,作为孤儿,是可以知道他姓氏的,他以“远祖”陆纳为荣,也是顺理成章的。“远祖”在湖州有善政佳话,这也许是陆羽选...

金骏眉红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金骏眉茶叶客服QQ号QQ号:513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