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茶叶 > 茶文化 >
茶叶
茶文化精选
红茶
乌龙茶
白茶
花茶
黄茶
其他
黑茶
绿茶
茶具

大上海的海派茶文化

上海的海派茶文化

上海在开埠之前只是个中等规模的小县城,如今上海却壮大成为扬名世界的国际大都会。近江临海的上海先民们在锁国年久、西风日进的“风口浪尖”中,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明智态度。由此而逐渐孕育出的以开放、创造、扬弃、多元为基本特征的海派文化,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弘扬,最终衍化成当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茶

“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让基本不产茶的上海,却“海纳”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产茶区所有名优茶及相关工艺品,印度、日本、斯里兰卡等产茶国的好茶、茶具也接踵而至。而上海人“喜新又怀旧”的品性,使得茶饮时尚风吹不断,从1990年至今,先后刮过“八宝茶”、“台式工夫茶”、“花卉茶”、“英式红茶”、“普洱茶”等所谓的“时尚”风。

“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也让这个处于中华大地南北接合部、东亚大陆与太平洋衔接处的上海,占尽地理人文优势,理所当然地成为多种文化最佳的结合点,因地制宜地融合、吸收,使上海形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特征。

海派茶文化不同于京派、川派、粤派、杭派,它不仅保留了以湖心亭茶楼为代表的上海传统茶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发掘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茶道。源于杭州的茶菜在上海得到空前的发展;具有现代特色的红茶坊成为上海年轻人喜欢的街头一景;以现代技术改造的罐装茶也更适应了上海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即使源于闽粤的乌龙茶,也因地域特点演变为海派乌龙茶……

在海派茶文化影响下,今天的上海有太多的特色茶馆值得一去,有太多的个性茶人值得一述。上海太大了,我们无法走遍它的每个角落,只能寻着历史的遗迹,汲取其中的片刻,尽可能地复原上海茶文化的前世今生。

上海老茶馆的老风情

老茶馆的特色就是一个“老”字,首先是经历的岁月长,属于“老”字号;其次是装修陈列的旧物多,体现的风情“老”;其三,也是最根本的,在于茶馆经营的宗旨,是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的“老”观念,还是以盈利为唯一目的所谓“新”思想。

上海滩最老的茶馆大约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出现。到同治初年,开始兴盛。有人统计,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上海约有茶馆64家,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增加到164家。抗战时期,沪上茶馆业走向衰落,但小茶馆及“老虎灶”式的平民茶馆仍然不少。

上海老茶馆最热闹的是早晨,早茶一定连带早点。有的茶馆底楼设有点心铺,做生煎馒头、蟹壳黄之类的点心,没有点心铺的则会帮茶客去买。一些小贩在茶馆兜售香烟、糖食、小吃,卖唱算命的也穿梭其间,三教九流各式人等杂处一馆,可谓千姿百态众生相,茶馆还往往兼作书场,早上卖茶,下午和晚上用作书场,可以一边喝茶、吃零食,一边听说书评弹。除此以外,茶馆是某些行业的交易闲谈场所,称为“茶会”。每天早晨,同业的人不约而同到茶馆里来,一边喝茶,一边交流行情,许多买卖就在茶桌上谈成。

上海春风得意楼

上海春风得意楼茶馆,创建于清朝末年。原址位于湖心亭北面,与湖心亭仅一水之隔,1965年因故拆除,1999年6月重建于上海老街(方浜中路旧校场路口)。重建的上海春风得意楼在外观形态和经营内涵上充分体现了上海老城厢的文化特点。

茶楼进口处横卧着一口老虎灶。老虎灶是旧时老城厢地区居民买开水的地方。灶边放上三两张木桌,顺带经营茶水。茶客多为附近的底层闲人,自带油条大饼,叫上一壶茶,聊天下棋,打发时间,称为“孵茶馆”。如今这种老虎灶茶馆已经绝迹。上海春风得意楼的这个老虎灶只是一种象征性装饰。

楼上大堂地盘不大,200平方米左右。靠街窗户都是传统风格的花格窗,逢年过节,窗户上还贴着喜庆的窗花。周围摆放着旧时生活用具,有提篮、脚桶、米桶、喜担等,墙上一幅古时“闹新房”的风俗壁画。柜台上的雕花木质茶罐散发着悠悠的古朴之美。堂内摆放着十来张八仙桌,配的是长条凳。

上海春风得意楼传统的茶点中,最有特色的是“元宝茶”。这道茶点是上海春风得意楼创办伊始时就有的,只在新年元旦供应。配料为绿茶、青橄榄、金桔;青橄榄取谐音“请过来”,表示好客的意思;金桔取谐音“吉”,表示“大吉大利”。饮元宝茶用盖碗杯,绿茶和青橄榄放在杯内,金桔置于杯盖顶,上茶后,将金桔放入杯中,冲入开水,只见金桔和青橄榄在绿色茶叶围绕中上下翻腾,煞是好看。因此吸引了不少上海滩的仕女们。

上海春风得意楼保留的另一个传统是评弹书场。老茶楼当时有3个楼面,同时开设3个书场,说书艺人日夜两场,有时还加早场,生意十分兴旺。重建后的上海春风得意楼开设周末双休评弹沙龙,除了传统节目,还结合周围的环境和时事创作并演出了《春风得意调》等新开篇。来听评弹的多为上了年纪的老茶客,不少人从老远处赶来。听得兴起时,不禁喉咙发痒,上台献一曲,也能赢得一阵掌声。

上海湖心亭茶楼

位于豫园门前的上海湖心亭茶楼,多年来一直是上海老茶馆风情的典型代表。

上海湖心亭茶馆原名凫佚亭,为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四川布政司潘允端所造,当时为豫园内景之一。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布商祝韫辉、张辅臣等人集资改建成湖心亭,作为布业商人聚会议事之所。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起成为上海滩最早的茶楼之一。

百余年来,上海湖心亭茶楼的地点依旧,建筑依旧,仍然保持着飞檐翘角的模样。楼里的格局基本维持原样。底楼窗下有一条宽边,从窗沿伸出小几,茶客坐在窗下,茶碗可以放在身边小几上。底楼茶资便宜,所以比较喧闹,窗前的位子坐满了,茶客们便围坐在中间的八仙桌旁,照样喝茶谈笑兴致勃勃。二楼从底楼中堂屏风后有小楼梯上去。小梯极狭,茶客只能单人上下。楼上摆着若干明清式大理石圆台面的红木桌,边上摆着红木凳,最好的位子当然是靠窗的。不同的茶品用不同茶具:绿茶用玻璃杯,乌龙茶用紫砂壶;随茶送来的还有佐茶小食:拇指般大的棕子、鸽蛋、切成小块的白汁豆腐干等。坐在窗前,侧身俯瞰窗外,视野要比底楼开阔许多。可以远眺对面豫园内树影掩映下的亭台楼阁,也可以俯视楼下湖心悠然的游鱼和桥上熙来攘往的游人。而这一点,正是上海湖心亭茶楼最吸引人的地方。

来湖心亭的茶客,多为来逛豫园和城隍庙的游客。其中不少是外国人。一半是走累了,到此喝杯茶,歇歇脚;一半是慕名而来,进去体验一下上海老茶馆的味道。茶楼里常常是拥挤喧闹,但所有的茶客居然都能在这种喧闹中旁若无人地喝茶吃点心闲谈,一坐就是数个小时。

上海宋园茶艺馆

上海宋园茶艺馆位于共新和新路,紧靠上海闸北公园,创办于1991年。馆名灵感源于“宋代御茶园”,而宋代御茶园代表的是中国古代宫廷茶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巅峰。

上海宋园茶艺馆有三层楼,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号称远东最大的茶艺馆。装修风格为中西合璧式,既有现代味极强的宽敞明亮大厅,也有古典味极浓的中式包厢。大门入口处有石砌小水池,旁有一只硕大茶壶,壶嘴里终日不停地流着清水。池中有金鱼嬉戏,还有数只乌龟栖息。事实上宋园的好几个角落都有类似水池与花木,还点缀着不少形状各异的奇石,为整座茶馆渲染出一种极和谐的自然意趣。

上海宋园不仅提供茶,同时也提供餐饮。一层为自助餐;二层兼营茶与点菜;三楼为包厢,可以请客吃饭,也可聚会品茗。不过,上海宋园的最大特色则在于对传统上海老茶馆文化的坚守与弘扬。作为上海首家公益性戏曲茶艺馆,宋园是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的具体承办者。此外,上海宋园坚持每周3天开设评弹演出专场以及各种地方戏曲专场。茶客只需花10元茶资,就可安坐在厅内,一边喝茶,吃点心,一边听评弹和戏曲,可谓不亦乐乎。

上海宋园每天还进行茶艺表演,向茶客展示各种风格的茶艺。馆内聘有多名高级茶艺师,并与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联合,开展中式茶艺培训。来培训的人中有许多外国留学生,对神奇美妙的中国茶与茶艺产生极大的兴趣。

最近,上海宋园为进一步弘扬传统茶文化,打出了“到宋园吃宋茶”的广告,正在积极恢复上海宋代御茶园所产之茶与宋代宫廷茶艺,届时,茶客们又可一饱口福与眼福。

老上海的新茶馆

雨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风云变幻的近代史给上海留下最浓重的遗迹就是建筑、带着一颗朴实的茶心和对文化的敬意,一些有心的茶人走道这些建筑,用中国茶的清韵、淡雅,抚去历史斑驳,让这些原本只属于大亨、名媛们的奢享品,游走于古典与现代之间,成为现代人对那个辉煌时代的缅怀。

上海大可堂:肃穆的奢华

这是位于襄阳南路388弄里的一幢老式洋房。沿街的铭牌低调得让人稍不留神便会错过。走入弄内大约30米便能见到上海大可堂的庭院。庭院深深深几许,这股气派里透着能令人突然一怔的肃穆。不禁要感叹,这样的一桩老房子究竟隐藏着多少沧桑和传奇,才能透出这样的气息。

进门处的前厅,年久的家具,通顶的全木楼梯,Art deco风格的华丽吊灯,还有美丽的旗袍女人。一切都是电影里老上海的模样,时空历转,岁月赋予了这幅画面别样的韵味。整个会所共有17个房间,前16间分别用了云南的16座茶山,分别为易武、慢撒、蛮砖、革登、莽枝、倚帮、攸乐、班章、布朗、南糯、勐库、邦崴、景迈、无量、千家寨和景谷来命名,余下的一问则直呼“上海大可堂”。

武厅是一楼的正厅,这是大可堂里最大的一个客厅,整体布局像间中药房。晚清的家具,巨大的留声机,还有特地为文人雅客所置的笔墨砚台。置身其中,人的心境会瞬间闲适下来。糯山厅是这桩洋房里唯一一间另类场所,爬满整个墙壁的欧式小花朵,同色系的西洋两人座沙发,这样一个温馨的角落定会给你的约会增添别样的情调。

无量厅位于三楼,是主人的私密场所,余秋雨、崔永元都是这里的常客。典型的法式主卧房装修,让整体布局更像是在自己家里,有着难得的舒适和轻松。更值得一提的是连接无量厅的观景阳台,这样一个初夏的夜晚,晚风徐徐,整个大可堂的院落都在你眼前。

蛮砖厅是间色调明朗的日式包厢,两面临窗,格调淡雅,墙上的“茶禅一味”落款处是龙华寺方丈照诚大和尚的印记。曼撒厅的主要功能是中小型的会议厅,欧式风格,墙上有风俗画大师贺友直绘的扇面。莽枝厅是个私人感极强的空间,装修典雅,茶镜的墙面让空间感在这里变得尤为特别。攸乐厅则以红色为主基调,温暖、舒适又不乏大器,与班章厅相接,可以作为大活动的辅助休息间,亦可独立成调……

上海大可堂是会所里唯一的一间纯中式风格厅,陈设的家具有明代的紫檀木翘头几一张、紫檀花几一对,清代的紫檀镶云石画屏一个、太师椅一对、红木底座铜香炉一个,其余如水盂、奇石、紫砂花盆等玩物摆件都是难得一见的古物,再配以当代大家余秋雨的书法、著名人物画大家戴郭邦的画作,真不负“大可堂”的称号。

上海桂林公馆:沉淀的典雅

推开漕宝路188号丈二铜铸大门,缓步移入桂林公馆,蓦然间仿佛闯入一片世外桃源,心中不禁感慨:沪上能有如此佳园?细一打听,方才了解上海桂林公馆的“前世”竟然是黄金荣的私家别墅。全园建筑以“福、禄、寿、喜、仙”为主题,是江南私家园林中的经典样本。公馆内垂影扶疏,丝竹音绕耳,不失为“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雅致之所。

一座有历史故事的江南大宅子,吸引着中外名流、明星慕名而来。追古思今,在公馆自成一体的格调中,演绎着专属于他们的“自在”与“精彩”。今年6月,国际巨星成龙竟在一周内三次光临上海桂林公馆,并对公馆的虞公窑艺术品产生极大兴趣;文化名人余秋雨偕夫人马兰也曾多次光顾桂林公馆,无论是厚重的历史还是人文的感知,余秋雨都对公馆评价颇高;文化美食大家沈宏非先生更是上海桂林公馆的座上宾,对桂林公馆的养生菜式,从形、意、味等方面都给出极高评价……

上海桂林公馆拥有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背景,由国际茶人之家基金会创办的专业茶品牌——西湖国际茶人村拥有5000亩的生态优质茶园,西湖龙井、碧螺春、安吉白茶、开化龙顶、千岛银针等十几个优质茶叶品种,为旧日豪宅注入了新的灵魂与内涵。

在为VIP会员特设的品茶专区——四教厅里,泡上一壶陈年普洱,耳畔尽是丝竹绕梁,席间花香三两枝……真可谓妙不可言!廊下闲适的饮茶者不再追问历史,只是在夕阳中专心品茗,传奇只是过去……而禅语所言的“看脚下”意谓着对现今生活的一种珍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桂林公馆你可以感知四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更可以感悟到时间和空间还有心灵的变化。当我们抚触着那些久远的故事,迎着雾气皑皑在园子里转上一圈,闭上眼睛想象着当年园子的情景:家眷们穿梭在喜廊里,八仙台上一出出人间佳剧袅袅上演,摇曳的唱腔里和着一丝丝人生的落寞或得意……

一座古老的大宅,一个有历史和人文关怀的园子,一个城中顶级的私人会馆,这就是上海桂林公馆所要传递给您的。或许,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的故事是发生在你来到这儿以后……

上海海派茗士竞风流

回眸百年上海,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萌生的“海派文化”无疑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标志,“海纳百川,兼容并蓄”造就出了上海的都市民众文化,更是让各个领域的上海茶人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风尚。他们一面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面接纳着国外潮流的时尚,尽现出海派茶人的别样特质。

刘启贵:健康、阳光的茶人生

人物名片>>>

1936年10月出生于浙江温州茶叶世家,国际商务师,现为上海市茶叶学会顾问、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曾连任七届上海市黄浦区人大代表、四届人大常委。

说起上海茶人,刘启贵先生在茶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说起上海茶事,更是离不开这位著名的茶前辈,他那娓娓道来、茶般平和的语调以及温文尔雅的气质令人如沐春风。

刘启贵先生自幼与茶结缘,是觉农先生的老部下。他曾遍访茶区,实践茶事,身体力行,不懈地推行吴觉农、钱樑等先辈倡导的“茶人精神”。1983年7月29日,上海市茶叶学会诞生,刘启贵先生和茶界同仁一起,“发动群众,争取领导”,勤俭办会,从研究茶到弘扬茶文化,从宣传“茶为国饮”、开展茶艺表演到提倡“科学饮茶、艺术品茶”,并将“爱国、奉献、团结、创新”根植为“茶人精神”的基本内容加以弘扬。

1991年,著名科学家苏步青先生提议:“弘扬茶文化,倡导茶为国饮,要从娃娃抓起!”在刘启贵先生等热心人士的引领下,上海市茶叶学会率先开展少儿茶艺培养活动,“以茶育人”,在青少年中推行“学知识、学茶艺、学做人”的理念,并成为全国学习的楷模。同时,在学会的影响下,还涌现出一大批茶叶工作志愿者。

2005年,“吴觉农纪念馆”在上海开馆,刘启贵先生被推举为首任馆长,他不仅对自己实行“零工资”,还将上海市科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上海市茶叶学会颁发的奖金悉数捐献。20多年来,在历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活动、“茶文化进社区,构建和谐社区”、“茶艺职业培训”和茶叶市场规范等活动中,都可以见到刘老孜孜不倦的身影。

刘启贵先生待人如事茶,不论老少,从无架子,平易近人。他拥有上海市“为黄浦增辉”十佳个人、多届上海市科协先进工作者、中国茶叶学会积极分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十佳先进个人和工作积极分子等诸多荣誉。2007年,还荣获了“觉农勋章”。可他,依然淡泊得像一杯绿茶。

刘启贵先生推崇“不吸烟、少喝酒、多喝茶、喝好茶”的养生之道,对于刘老而言,茶,品味的是健康,是精神生活,甚至还是灵魂生活,更是毕生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完美体现。

卢祺义:海派茶文化的耕耘者

人物名片>>>

出生于1950年6月,现任上海茶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上海茶业职业培训中心教研主任。

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的江南茗耆寇丹经常提到两位茶人,一是刘启贵先生,另一位就是卢祺义老师。寇老说,他们都是为上海茶文化事业踏实工作、默默奉献的人。

卢老师与茶的缘分源自1991年。那年夏天,卢祺义在闸北史料馆协助馆长等筹办“宋园”,当时,需要写一篇宣传茶文化的稿子供开馆用,这可难坏了对茶接触有限的他。翻了两天的茶书后,仍是一片空白。惶惶然中,为《茶报》中一篇题为《漫谈茶人精神》的文章所吸引,读着读着,顿觉视野开朗起来。前辈钱樑先生倡导的“茶人精神”化作了卢祺义笔端的“茶魂”,文章终于水到渠成。7月10日,上海第一家茶艺馆“宋园”正式开馆,因为这篇文稿,卢祺义与景仰已久的钱棵先生结成了忘年茶缘。

多年来,卢祺义对“融会、宽广、变异”的“海派文化”影响下的上海茶文化进行探研。经过10多年倡导、实践和推广,茶艺从表演舞台走进了上海人民的生活。千姿百态、雅趣盎然,具有“精巧实用、广纳善变、风雅新潮”特质的“海派茶艺”更是成了上海茶文化中的一个新亮点。

谈起上海的茶艺培训,卢老师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委托市茶叶学会等开办的正规培训为例。2001年以来,已有近2000人次获得茶艺、茶叶审评师初、中、高级证书,而连续10多年的“茶文化进社区、茶艺进家庭”活动,让数十万市民群众领略到茶艺的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少儿培训,连续14年的活动,使得200多所中小学茶艺培训红火,并培育出约4万名小茶人。上海的茶艺培训,已成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朝阳产业”。

在上海这片“海派”的茶文化沃土里,卢老师正充满激情地耕耘着。

茶

刘秋萍:中国茶宴第一人

人物名片>>>

自幼爱茶,1979年,从插队的云南返沪,开始了茶菜的创作。在吸收沪菜、粤菜、川帮菜、潮州菜特色的前提下,创新烹制出各式茶菜。如今,“秋萍茶宴馆”已成为上海餐饮业公认的独树一帜的茶菜馆。

上海襄阳南路上的“秋萍茶宴馆”是中国第一家茶宴馆。慕名而来的中外顾客络绎不绝,每天堂前堂后座无虚席。茶馆内的是上海历史的沉淀,茶馆外的是现实的繁纷。一叶茶帘将茶馆和外面隔开。

缘起

刘秋萍7岁起就和父亲一起品茶,刻骨铭心。从此,茶便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轻时的刘秋萍和这个城市所有的年轻人一样,被卷进上山下乡的洪流中,她插队到了偏远的大西南边睡——云南。10年的边陲生活,珠汗淋漓、胼手胝足,就是那样的岁月,秋萍却依然可以找到她的心爱之物——“茶”。日子久了,酽酽的茶,就成了她朝夕相处的知音。她出门随身带茶,不喝茶之外的其他饮品。她说,这不是做作,是习惯——生命的惯性。

刘秋萍回到上海后,城市的经济蓬勃发展,茶文化也随之慢慢复苏。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秋萍对上海的这份感情是不言而喻的,“上海是一个移民的城市,充满了小资情调,但是茶也可以成为小资情调的一部分。”由于嗅到了这个移民城市的独特性,她深知在上海生活着的外国人和文化人都会喜欢老上海的味道。于是,刘秋萍从之前的企业里出来,选择了以茶宴去展示她的生命。

茶宴

一进秋萍茶宴馆,你便可闻到阵阵茶香,沁人心脾。品茗的要旨,不过清心、怡情、去杂,教人平和之道,茶宴亦如是。这里几乎所有的菜都是和茶在一起烹调的,茶香与菜性巧妙交融。菜更从来不使用味精,出品精雕细琢,清淡自然。

刘秋萍说,茶是淡淡的君子,远腥膻,避荤腻,在菜中留下浅浅的色泽、隐隐的清香,同时又不喧宾夺主。色、香、味、形俱全的茶叶,既能饮用,也能调和滋味,又兼有药理成分。所以茶叶入馔具有增进食欲、防病保健的双重功效。因此做茶宴,要用良心做,不能参假。茶菜因有了茶叶之调和,清和隽永,宁静淡泊,风味独具。茶菜的精髓在于丰厚的中国饮食文化中植入了茶文化的思想理念,两者在秋萍茶宴馆有了完美的结合。几乎所有的菜都是和茶在一起烹调的,茶香与菜性巧妙交融。茶已经成为一味不错的调料,不但能去除菜的腥、油腻和杂味,而且不会破坏菜的原汁原味。

在上海,“品茶”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刘秋萍兴奋地说,过去茶宴馆只有老外和文人墨客,近几年白领开始走进来了,上海的普通老百姓也走进来了。进来的客人当然都是“投缘”的, “茶中无白丁”,“茶”就是一道门,把属于这里的客人带进来了。所以刘秋萍希望来吃茶的顾客同样是快乐的。希望吃茶可以吃出健康、吃出自然、吃出文化品位、吃出一份好心情。

在上海秋萍茶宴馆,既是吃菜,也是品茶。

生活

对于家庭,刘秋萍也同样以“茶道”相待一宽容、自由。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不强加给别人你的观点,不改别人的规矩,不改造别人,给予对方空间。无论是在做电台节目录制,还是平面记者采访,她都不戴假面具——坦诚相告。她告诉记者,先生是个快乐的出租车司机,还在学拉小提琴,虽然拉得不好,但是在家里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表扬和欣赏。对女儿,她也是抱着宽容的心态,在经历过出国、开店、炒股等挫折之后,她很欣慰地看到了女儿在慢慢学着长大。

就这样,刘秋萍用“心”做茶,以茶为“道”,在这条路上游刃有余,并越走越远。通过茶,让自己,让周围的人开心,并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她的理念里,做人如做茶。首先,独善其身,修养好自己;其次,要有包容之心,把美的东西带给别人。所以她活得舒展、潇洒、自如、快乐。

邵阳与日本茶道之窗“益田屋”

人物名片>>>

1971年10月生于上海,曾旅居东瀛10余载,供职于株式会社益田屋,受日本茶道的耳濡目染,对各个流派了如指掌,专事茶道表演的“后台”工作。

在上海鲁迅公园东北,有一处弥散着人文气息的幽雅所在,它就是位于欧阳路580号的朱屺瞻艺术馆。2006年10月,在艺术馆的底楼,一家名为“益田屋”的茶社悄然亮相,而邵阳先生便是“益田屋”的主持者。

1992年,20出头的邵阳东渡日本。1997年,邵阳结缘了具有79年历史、以茶道和花道闻名的“益田屋”,并与茶道世家的一位日本女子结为连理。邵阳的岳父是日本著名的琉璃工艺家,在这样一种氛围的熏陶下,邵阳开始了茶道“后台”工作的探索之旅。

在日本,茶道的流派纷呈,且各家均有自己的“不宣之秘”。为了潜心学习,邵阳整整积淀了6个春秋。前3年几乎就是练习准备工作的3年,不论是表千家、里千家还是武者小路千家,其仪轨之严格非常人能想象,可以用繁琐、苛刻来形容。如茶道具中不起眼的炉子,流派不同,炉子的三足也不同,甚至摆放时的角度亦不一。再比如茶道料理,不仅讲究上菜的顺序,对搭配的艺术要求也极高,还演化出不少有趣的谚语。而这一切,均源于茶道间的差异。邵阳是个有心人,他在形式各异的茶道中游刃有余,渐渐摸透了个中三昧,并谙熟于心。

3年后,学有小成的邵阳转向茶道具的“通讯贩卖”。不久,他与夫人一起回到中国,在上海梅龙镇广场开设了“益田屋”。前年秋, “益田屋”乔迁至朱屺瞻艺术馆。近两年来,“益田屋”组织举行了艺术展览、汉服体验、传统礼仪、品茶会等众多活动。每月还进行茶道体验会,由东京总社社长益田宗佳担任茶道老师,向参与者介绍日本茶道历史、茶道流程等,在“人文雅集”中,为中日茶文化的民间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作为“益田屋”主持人的邵阳,以这家和式茶馆为平台,用一方澹然的艺文气息将都市的喧嚣自然隔离,使莅临者得到一份难得的安详。在“益田屋”内,手捧一碗抹茶,静静地观赏日本茶道,兴许可以品味出中日文化的一脉相承呢。

上海小周和他的黄庭茶舍

人物名片>>>

“80后”茶迷,网名“饮茶部落”,戏称“花道郎”、“花”爷,学茶出身,创办有个人茶工作室“黄庭茶舍”。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品茶、玩茶的人似乎都是上点年纪并以喜欢传统文化者居多。其实不然,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活跃着一批热衷茶的年轻“发烧友”,他们在痴迷茶的同时。或钟情汉服,或爱好古琴,或爱好户外探险等。可以说,时尚与传统从来就不矛盾。

小周毕业于上海海艺职校茶艺专业,曾经在上海市茶叶学会和一家贸易公司打过零工。之后,通过朋友的帮助,他在天山大不同茶城开了“养真茶苑”。后来,又在九星茶叶批发市场开设茶店。2006年4月1日,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筹划,在北上海金轩大邸社区,小周的“黄庭茶舍”如愿对外开放。他为“黄庭”确立了茶艺风格:“动静自然,轻松柔软,幅度不求大,动作不求巧”,将平实、贴近生活的茶艺推广给日益增多的爱茶者。

相对上海通行的茶艺教学而言, “黄庭”是比较另类的,其特别不仅在于是一家个人工作室,而是除了基础课程外,还根据每个学员自身的反馈来安排调整课时。

小周摒弃了茶艺、审评两厢分开的授课方式,以“看茶泡茶,死学活用”为宗旨,先通过理论实践了解大的茶类,再研习该茶类的几个名品,然后选择冲泡方式。如此,学员很容易对该大类的茶叶有所理解,认知到茶艺手段可有多种,关键是如何组合及形成合理的冲泡法,并在冲泡中鼓励学员发现问题,首先自行解答,然后再与同学和老师探讨。

通过一年的辛勤运作,小周的茶艺之道逐渐被认可。2007年,“黄庭茶舍”为“中非论坛合作项目”的部分学员进行了一场茶道演示教学;其后,又承办了“同济大学传统文化活动周”的茶道课程。同时,还为许多国内外“发烧友”提供茶道茶艺的培训服务。

关于茶的事情,一天比一天丰富,可生性如闲云野鹤的小周,还是一如既往,继续着他的诸多爱好一听戏、看书、旅游,甚至还玩起了香道。或许,这是“黄庭”所推崇的“健康、绿色”带来的茶心愉悦吧。

在上海,有关茶人茶事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闵行区开办的梅陇休闲苑“星煜读书工作室”、静斋印人都元白的“海上茗士会”、李娜的“奉茶会所”和梁慧的“729画廊”等等,他(她)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演绎着上海滩层出不穷的茶故事。

上海海派茶艺

在上海滩这块古老而年轻的热土上,作为“中华国饮”和“开门七件事”之一的茶,伴随着“海派文化”的发展衍变而日新月异,尤其是“茶艺”的兴起和风行,为具有“海派”特征的茶文化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时代内涵。

茶艺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所谓“海派茶艺”,即是浸润于海派文化之中的泡茶技艺和品茶艺术,可简称为海派艺茶之道。“海派茶艺”是近年来上海一些茶人及爱茶人热衷议论的一个话题。提出“海派茶艺”的概念,无非是张扬新时代海派文化精神,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诠释上海近10多年千姿百态的茶艺表现形式。

上海“海派茶艺”的特性大致被归纳为12个字,即“精巧实用、广纳善变、风雅新潮”。精15实用指的是在遵循艺茶基本要素、能泡出一杯好茶的前提下,将一些冲泡程序相对繁琐的茶艺改良、改进为程序精到、操作灵巧的茶艺。比较典型的如功夫茶艺。传统功夫茶艺泡出来的茶汤过于浓郁,程序也比较复杂,在上海不易推广。于是,1991年宋园茶艺馆推出了仅有10道程序且各有佳名的“上海宋园”功夫茶艺;接着是能把壶盖“玩”得团团转的“湖心亭”功夫茶艺等许多同中有异的功夫茶艺。即使在办公楼里,一些爱饮功夫茶的“白领”,为免遭老板“白眼”和同事的非议,一般只配制一随手泡加一壶一杯一小茶盘,或是一随手泡加一带过滤网的壶具而已,采用“快泡、快滤(倒)、快饮”之法也能品到茶的香、味、韵。

广纳善变,指的是上海人素来喜饮绿茶,但这并不妨碍其他茶类在上海的“大行其道”、“各领风骚三五年”,而把时尚的变为大众的、把大众的又转化为时尚的,则是上海海派文化的一个鲜明个性。比如,前几年台式功夫茶曾时尚过一阵子,公道杯、闻香杯曾风靡茶馆直至家庭,然而,时至今日,喜饮台湾乌龙茶的虽大有人在,但公道杯、闻香杯却因不服上海的“水土”逐渐被人淡忘了;近几年普洱茶风行,连小区自行车棚看护人每早都以泡饮普洱散茶聚友寻乐。只是不知道,这个“大众化”又能大众几年,说不定过些日子,像龙井、碧螺、毛峰这些大多数上海人的最爱又会以什么名义而时尚风行起来。

风雅新潮,则是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创编出许多不同于传统茶艺的、具有时代特色和思想艺术特点的新颖茶艺表现形式,领风气之先。比较典型的如“主题茶艺”。“主题茶艺”不是上海先发明的,但上海茶人以“茶席设计”为载体,经过培训与推广,现已成为相对普及的艺茶新潮。这些精心编排、巧妙构思的主题茶艺新颖独特,各有其意趣和文化底蕴,从另一个方面体现海派文化精神。

温馨提示: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加微信:13859366756

  • 茶圣陆羽身世之谜,孤儿还是弃婴 日期:2016-09-18收藏:161 栏目:[茶文化]

    “茶圣”陆羽非常敬仰陆纳的人品,不仅转引其茶事,并称其为“远祖”。这为后人研究陆羽的身世提供了难得的依据。排除陆羽是弃婴,作为孤儿,是可以知道他姓氏的,他以“远祖”陆纳为荣,也是顺理成章的。“远祖”在湖州有善政佳话,这也许是陆羽选...

  • 贡茶史辨 日期:2019-03-06收藏:65 栏目:[茶文化]

    事茶有年,期间读了一些跟茶史有关的书,也加上自己偶尔跑跑茶区,对茶的共性算是有些认知。今年四月访茶去了恩施宣恩,据介绍,本地出产的伍家台贡茶,与西湖龙井问世...

  • 青海问茶 日期:2016-09-18收藏:163 栏目:[茶文化]

    青海人走访亲友,一定要以伏砖茶做访礼,过年过节也要互赠伏砖茶以示亲善。因此,在民间,青海人喜欢把伏砖茶码放在显眼的位置,作为身份的象征。码放得越多,则说明这家人越有威望和地位,也说明朋友多、人气旺。除此之外,我们还听说,在青海的少...

  • 看看世界上那些爱茶的国家,中国 日期:2016-10-14收藏:161 栏目:[茶文化]

    我们总是骄傲的说:茶起源于中国,是我们的国饮,是最健康的饮料。可是我们真的有那么爱茶吗?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都爱喝茶,茶的品种、喝的方式更是千奇百怪,有人做过一个世界各国人均消费茶叶的排行榜,来看看中国排在第几吧...

  • 浓韵醇香传五洲的福建茶 日期:2016-09-18收藏:76 栏目:[茶文化]

    千百年来,福建在推动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历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至迟在北宋时期,福建腊茶已是出口商品之一;两宋时期,我国“斗茶”习俗盛行并传到日本,后经他们演变而成为今天日本的“茶道”;福建建阳等地因烧造适宜“斗茶”的黑釉免毫盏而...

  • 中国茶谣 日期:2016-09-19收藏:155 栏目:[茶文化]

    事实上,在“中国茶谣”正式演出前。 “中国茶谣”已经历了多次专家级的检验和市场考察。农业部及省农业厅领导专家还专程赴校观看排练,为学生们加油鼓励。 “道家茶礼”还受邀参加了2008年杭州(国际)名茶博览会,“佛家茶礼”受邀出演了第三届中国...

金骏眉红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金骏眉茶叶客服QQ号QQ号:513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