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茶叶 > 茶道 >
茶叶
茶道精选
红茶
白茶
花茶
黄茶
绿茶
茶具
其他
黑茶
乌龙茶

中华茶道与儒释道三教之间的联系

中华茶道是由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为起点,融儒、佛、道三家思想精华于一体,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四大茶道流派。

儒家

儒学将“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讲的是“怡情悦性”。在武夷茶及茶道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南宋时期的朱熹。朱熹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还是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朱熹14岁时父朱松病故,遵父遗命,随母迁居到在当时号称中国茶都的福建建州崇安县五夫里府生活,在这个州城里,一些亭榭景点贴着“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 的对联,街巷里也常常可以听到议论宋徽宗《大观茶论》里提出的“清、和、澹、洁” 的茶道精神。朱熹迁居到五夫里后,受学于父亲之友胡宪、刘勉之、刘子翚(huī辉)三位先生。五夫里是有名的茶乡,老师刘子翚的古宅厅堂副柱就贴着一副对联:“开门七件事,油米柴盐酱醋茶。持家三自律,勤俭耕读世泽长”。遵师教导,青年时的朱熹就拒酒而爱茶,以茶修身。胡宪与刘勉之的思想杂于佛禅之学,而禅学与茶道相融,可以说朱熹的青年时期已接受了茶禅与佛学的渲染。五夫里有座开善寺,住持“圆悟克勤禅师”,禅僧“道谦和尚”,这两人不但在禅界名震海内外,而且对茶道也研究极深。年轻的朱熹平时请道谦禅师解读宗杲语录,闲暇时就和两位大师品茶悟道,成了忘年交,为后期朱子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绍兴二十年(1150年)五月,朱熹去婺源扫墓归来,顺道拜访时居天心寺的道谦禅师,恰逢大慧宗杲禅师应道谦之请到天心寺说禅,适然省悟,并以诗《天心问禅》记之,盛赞大慧禅师的禅学境界和天心庵得天独厚的禅境。诗曰:

年来更惑青苔路,欲扣天心日不撑。几度名山云作客,半墙禅院水为僧。枕石漱流心无语,听月煮书影自横。不待钟声驾鹤去,犹留夜籁传晓风。

大慧禅师回径山后也致偈朱熹:

天心一别朱元晦,相忘已在形骸外。莫言多日不相逢,兴来常与精神会。

“天心问禅”致使朱熹一朝启悟,为他日后创立融儒、释、道之大成的朱子学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所耽迷的禅宗的禅悟、华严宗的思辨在后来都被他加入儒家思想中改造,使这些禅宗思想融化在自己的理学体系之中。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哲学和思想,朱子理学具有丰富的佛学精髓,武夷山佛教又融入了朱熹的理学思想,进而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朱熹在武夷山从学、著书立说、办学授徒,生活达50余年,朱子理学在这里孕育、形成、传播、发展,直到71岁去世。朱熹一生很清贫,他的生活准则是:“茶取养生,衣取蔽体,食取充饥,居止取足以障风雨,不奢侈铺张。”在武夷精舍讲学时他常品评建茶,以茶论道。《朱子语类·杂类》中有条对话:“物以甘者,吃过必酸。苦者,吃过必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本天下之至尊,行之各得其份,则致和。”朱子理学中的“理而后和”与中庸之道是相吻合的。

南宋著名理学家张南轩认为:“建茶是阳春白雪,草茶是下里巴人。江茶[9]为草茶,味清薄,虽有清德,然而失之偏。”朱熹对此说表示异议,认为张南轩之说“俗了建茶,却不如适间之说两全”。朱熹论茶曰:“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为伯夷叔齐”,朱熹以中庸之德比喻建茶,认为建茶是腊茶[10],其味中和醇正、膏厚,制作时榨去多余的膏脂,故茶味不浓不淡,不厚不薄而归于中,建茶之味正而长,归于庸。建茶是出于人工制作,乃中庸之道,其制作之精良,外观之秀美是江茶难以比拟的。而以伯夷叔齐[11]来比喻江茶并非贬低之意,朱熹认为草茶纯属自然本色,颇有气节风度,在这一点上也是由人来精细加工出来的建茶不可媲美的。朱熹将建茶、江茶二者之间各存在的长短,以中庸之道轻易化解。

儒家思想是茶道的主体,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改变和发展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特点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儒家以茶修德,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流派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是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主旋律,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特别是在民间茶礼、茶俗活动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茶道也多方体现了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佛家

佛家强调“茶禅一味,梵我一如,以茶助禅,以茶礼佛”。陆羽自幼侍奉师傅煮水烹茶,成年后虽未皈依佛门却结交诸多高僧名士,佛门禅宗的思想在陆羽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有后人评价他是“非僧非俗、亦僧亦俗,非仕非隐、亦仕亦隐”,陆羽能写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典重著,也是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有关。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同研习者有各自的理解与诠释,形成了多种流派。其中禅宗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派别,而且流传最广泛(目前全国寺庙十之八九均属禅宗)。“禅”意为“静虑”,通过长时间静坐思悟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僧人过午不食,并且戒酒,故将可以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破驱睡眠的茶叶作为日常的饮料是有其道理的。从南北朝开始,茶就已经广泛在南北各地的寺庙中由僧侣传播开来。到了中晚唐时,高僧百丈怀海法师[12]订立了《百丈清规》,在《百丈清规》中将佛门茶礼做了明确规范,鼓励僧徒饮茶,僧侣们平时解渴、参禅、礼佛、祈祷等均不可无茶。此后在各寺庙中栽培茶树,加工茶叶等工作开始兴起,在当时的各大寺庙均自行栽茶制茶。可以说,百丈怀海法师的《百丈清规》[13]不仅确立了茶在僧侣间的地位,奠定了茶禅一味的基础,也极大地促进了当时茶业的发展。正是《百丈清规》的出现,为禅宗茶道后来所倡导的“和、静、清、雅”发展提供了方向,也对后来的许多禅师影响深远,才有了后来赵州从谂禅师三称“吃茶去” 的禅林经典公案。

佛家以茶修性已成了规矩,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为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赵州三称“吃茶去”充分体现了禅宗强调的“自悟”禅机。都云“吃茶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真正的佛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佛法亦无特别的形式。悟禅修行不只是烧香念经,而应通过日常饮食起居时的一举一动“向心求佛”,唤醒内心被隐藏的佛,亦即是“了悟”。 无论是何种身份,都得通过自己的静虑思索,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中华茶道吸收了禅宗许多思想,如“无”,“直心”,“平常心”,“日日是好日”,“一期一会”等等。禅宗最基本的思想是“无常观”,宇宙无常人生短暂,正因为死亡是必然的,生命才格外可贵。习茶与悟禅一样,不主张消极放弃,或是愤世嫉俗,提倡在饮茶过程中感悟人生、磨炼性格,达到“心随万境转”的境界。

道家

道家理念则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崇尚自然、朴素、真、善、美。道家以信奉“清、恬、寂、无”的茶道思想为宗旨,其终极目的是长生不死,理想是飞升羽化。道教既以“得道成仙”为可能,那么如何“得道”,便成为关键。为此,道教发展出许多修炼方术,如斋醮(jiao叫)、符咒、炼丹、行气、导引、吐纳、服食等。(服食又名服饵,是指服食药物以养生,是道教的主要修炼法术之一)道教认为在大自然中有某些药物,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死。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道教服食之药有金丹大药,有金石、草木之药。而茶就是草木之药的一种,下能除病,中能养性,上能延命。道教认为,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是得道成仙的灵药,正是在养生延年这一点上,茶与道教产生了契合。

道家茶道思想:

尊人

中华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其含义是指:“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

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衍生、长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叶的保健养生及怡情养性等功能。道家品茶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主要是从养生贵生的角度出发,以茶来助长自身内力,如马钰[14]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意思是说,道家饮茶与世俗重名利的人饮茶理念不同,道家认为贪图功名利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饮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15]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十分生动的将其体现出来: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

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

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

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被称之为“坐

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中国道教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饮茶以自然为美,动如行云流水,静如山岳屹立,笑如春花自信,言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不造作。“道法自然”就要清静无为,返璞归真。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道教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朴实、味美为原则。在精神方面,道家讲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以茶修心,让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超越尘世,人与自然融合为一,让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温馨提示: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加微信:13859366756

  • 茶汤中蕴含的茶道真谛 日期:2019-03-16收藏:86 栏目:[茶道]

    茶道要专注在茶汤作品上,泡茶师便成为茶席上举足轻重的中心人物。泡茶师好比一支交响乐的指挥家。他必须能掌握整个茶汤作品产生过程的每一人、每一器物,每时每事都做得到位,将凝聚力无限放大,扩散至现场每一角落,人们才会从原来的现实生活被...

  • 茶道是一条悠长的道路 日期:2020-03-18收藏:96 栏目:[茶道]

    最近直在思考,现代中国茶道如何描述,能否进行比较系统的概括。正巧看了段文字,挺有感触。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感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

  • 软茶道蕴含硬道理 日期:2018-10-27收藏:93 栏目:[茶道]

    梅溪是故郡崇安境内诸多溪流之一,源于梅岭关的崇山峻岭之中,款款数十余里,流淌至下梅村,已成蜿蜒丰沛玉带之势。虽然今天梅溪的水流量已经远不及前,但眼下的依依流水仍能让人想见当年万里茶路起点的盛景,不只是万木参天漫山吐翠,还有百舸争...

  • 如何做一个值得茶人尊敬的泡茶师 日期:2016-09-18收藏:105 栏目:[茶道]

    泡茶师对泡好茶的信念不可动摇,不可委曲求全,泡茶师要做的事情,是将一套好的茶法灌入身体,让它长活,化成动作与气质在泡茶(包括奉茶品茶)时使出来。做不到这点,人家对泡茶师固有的偏见不会改变,则泡茶师一辈子别想得到认同与尊重。...

  • 茶道演示上常见的几个现象 日期:2020-02-21收藏:82 栏目:[茶道]

    上了舞台,将茶叶从茶罐拨入茶荷,开始赏茶。这个动作是双手拿起茶荷,伸出手去,从左到右转个半圈,意思是让品茗者观看茶叶。但是这样的观看是看不清楚的,谈不上什么赏茶,只是表达了泡茶之前要让品茗者欣赏茶叶。原先人们以为演示时是在舞台上,而且距...

  • 日本茶饮茶文化 何以风靡如是? 日期:2019-02-27收藏:124 栏目:[茶道]

    在日本街头,会看到一道特别的风景:走几步路就有色彩鲜艳的自动贩卖机。每次路过,都被花花绿绿的瓶子包装吸引,仔细一看会发现,这些贩卖机里,茶饮料占了三分之一,有纯茶也有奶茶,还分热饮和冷饮。即使下雪天,也可以走在路上喝到一杯热茶,...

金骏眉红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金骏眉茶叶客服QQ号QQ号:513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