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茶叶 > 茶馆 >
茶叶
茶馆精选
红茶
花茶
黄茶
其他
乌龙茶
白茶
绿茶
茶具
黑茶

老北京城下的国茶记忆

茶,南方之嘉木也。从商周时就作为重要的贡礼,奉于帝室贵胄的殿堂。

“南茶北酒”的戏称更显示出茶在中国民族文化上的显赫地位。

北京,五代之帝都,风生水起的中华宝地,在新时代更是引领亚洲经济的风向标。

作为一国之都,作为五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太多的传统文化都在这儿生根、繁荣、碰撞、壮大,茶也不例外。

给北京茶文化做一个概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非要有个总结性的描述,也只能说是首都城市文化集成的一个缩影。这里海纳百川汇聚了八方文化,又被人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选择、过滤、咀嚼。

钟鼓楼的钟声鼓声敲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晨昏,大碗茶吆喝还在前门吸引着路过的行人。长长的胡同,高高的牌楼,幽深的四合院里,盖碗花茶香浓一阵一阵,高高的大楼中,龙井碧螺春铁观音,一样都不能少。

在历经百年的老字号茶庄和繁华街市的茶馆里,在文人雅士和他们的文艺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茶文化在这个城市发展的脉络。

金台夕照,一样黄昏映古城,卢沟晓月,两重天地谱新篇。一样茶香,百样人生。

今往昔  叶羽晴川

往昔,香片,京韵

作为一座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的古都,不必说巍峨的宫殿和庄严的城楼,即便是原野上一块苍苔斑驳的残碑,或者是草莽淹没的断墙,也能够使人浮想联翩,赋予了北京不同凡响的魅力。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世代相袭的古老传统。千百年绵延不断的缔造经营。然而,对于南方丰富的饮茶文化来说,这里既是庄严让人景仰的地方,却又让人觉得是茶文化无法生根的皇城。

作为一国之都,作为五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华的许多传统文化都在这里生根,繁荣,碰撞,壮大,茶文化也不例外。

在大家熟知的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到: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皇城根下,究竟有哪一种茶可以在这儿生根呢?花茶,香末,或者叫高末。南方人说起这些茶的时候总是会撇撇嘴,眼神里露出些不屑:那是我们最不喜欢喝的茶才被加工成这样的。再说了,那大壶一泡,有什么文化啊?

实则不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亦有一个词语“风土人情”,这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是相契的。作为一个不产茶的地方,在古代,要想喝到南方人所追求的求新、求嫩似乎是一件较为奢侈的事情。

在皇城。为官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天不亮就等着上朝。上朝完毕,大家凑在一起议议事情。泡上一大壶茶。边喝茶边议事,倒也方便愉快。如果你要让满朝文武在上完朝之后再来一个小壶烹茶,每个人一小杯一小杯地慢慢喝。这未免太苛刻了点。

茶实际是很包容的,而北京茶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更显出它的包容,“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俗人的茶文化。也是老板日常饮者的茶文化。“琴棋书画诗酒茶”,这是雅士的茶文化,也是属于品者的茶文化。而作为官场茶文化的代表,乾隆就很能说明问题,作为盛世明君,亦是茶的超级粉丝,在历代皇帝中,乾隆写的茶诗也是最多的。

京城茶文化,实际也是分为两极,把品和饮表现得淋漓尽致,包容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香片的出现以及被迅速普及,也是作为茶文化的一个补充和发展,也正是茶文化无限外延的体现。走遍京城胡同,喝香片的情结随处可见。在京城的百年老字号店里,这样的老顾客更是比比皆是。

今朝,百茶共一城

如果有人说北方的土地上没有茶文化,这绝对只能是言者的无知和浅薄。

茶文化的发展在北方可谓是日新月异,而北京大气、包容、中和的一面也借由着茶而突显出来。

目前京城里茶馆茶楼茶庄林立,更有马连道茶叶一条街,以老舍茶馆为代表的京城大碗茶,还有以禅为主题、以地方特色为主题、以收藏为主题、以养生为主题的茶馆,还有以商务为主的商务茶馆、会所。在北京,只有你想不到的茶叶,没有你找不到的茶叶。

玩,会玩,或者精深,或者广泛。玩家几乎是无所不玩。玩茶,京城高手在中国也是一等一。

只要用心寻访,你就能在京城里找到志趣相投的茶友。三五一坐,四六捧杯,并且能从交流中学到书本里根本学不到的稀奇古怪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却又会有人不厌其烦地实践着,更新着。

京城茶文化,其实也正体现着一个一国之都的风范,包容大气,正如佛教中说的无别无他无非。

京茶馆  张 帆

过去北京喝茶的人多,茶馆也很多。原因主要是有闲,有钱还在其次。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都有每天喝茶的习惯。这一点,老舍先生的《茶馆》可以印证。穷者如拉黄包车的祥子,开工收工也要来上一杯大碗茶,所冲茶水无非是高碎或高末,虽淡,总浓于水。而所谓高末者,其实是茶叶店筛茶时筛出的茶叶末。这是穷人的办法,据说一两茶叶竟能分成五包来卖。当然权贵者总有能力喝到各地各个时间采摘的好茶。

《旧京茶事》里曾介绍:“老北京的茶馆大约有三种,即清茶馆、书茶馆和茶饭馆。清茶馆只是喝茶;书茶馆里则有艺人说书,客人要在茶资之外另付听书钱;茶饭馆除喝茶之外也可以吃饭,但提供的饭食都很简单,不像饭馆的品种繁多。老舍先生《茶馆》里的裕泰茶馆,就是一家茶饭馆,所备食物似乎只有烂肉面一种。”

如今的茶馆发展更加多样化,分类的界限早已模糊。如外地人与外国人常去的老舍茶馆,不仅有各项曲艺表演,也有北京的特色茶点,还有以茶为原料的茶餐茶食。锣鼓点里总是夹杂着各地方言甚至是各国语言。也有将苏杭的小桥流水、乌篷曲巷搬进茶馆的,也有将高尔夫果岭、四合院缩微在茶馆的。有青砖明器,也有等离子电视、电子茶单。在这里,您能听见灰布长袍者操一口地道的京腔来上一句“您里边请”的吆喝,也能听到用几国语言作介绍的茶艺表演。虽说仅仅是茶馆,也可谓包罗百态、蔚为大观了。

热闹——老舍茶馆

这是北京茶馆中最有代表性的热闹所在。从年头到年尾,这里总是一团喜庆祥和。一直以来,老舍茶馆都是以京味文化而著称,更是因为各国元首的造访,使这里越发成为民族特色的一个代表符号,换成当下流行的说法,就要叫“城市名片”了。

老北京有“里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京师有九门——南垣中门正阳门,东侧崇文门,西为宣武门;西垣北为西直门,南是阜成门;东垣北为东直门,南是朝阳门;北垣西为德胜门,东是安定门。这九门中前门比其他八门的规制都要高大。在明清时期,前门一带就是北京城最繁华热闹的地区。据统计,前门一带由各地同乡的举子或商人集资盖起作为会馆的院落多达140余家。而茶馆更是星罗棋布,往往是三教九流会集之地,成为了皇城根下一个独特的文化圈。如今的老舍茶馆正是位于前门城楼附近。

曲艺是老舍茶馆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切热闹的来源。北京琴书、京韵大鼓、奉调大鼓、双簧、单弦、快板、河南坠子、相声、西河大鼓、口技、含灯大鼓、川剧变脸、皮影戏等等,无论对年轻人还是外国人,都是一堂生动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课。

在老舍茶馆有个著名的段子。一次,维也纳施特劳斯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托塞尔要来茶馆,早在几天前,茶馆的乐队就排练了《拉德斯基进行曲》。托塞尔来到老舍茶馆,东方乐器奏出的熟悉旋律立时就把他给震了,首席指挥按捺不住,走上舞台,即兴指挥起了中国乐队。

到北京要讲“吃”,最佳路线是先奔和平门的全聚德来一套正宗的北京烤鸭,吃美了出来直奔前门老舍茶馆,5分钟的车程。看着台上有滋有味的节目,盖碗茶配上茶点,保证胃里舒服。在这里,茶点内行的叫法是“碰头食”。艾窝窝、豌豆黄、驴打滚、枣花酥、糖耳朵,如果这些还不够“溜缝儿”,那还有龙井凤尾虾、祁红鹿排等茶餐。

时尚——五福茶艺馆

取名茶艺馆,五福并没有担了虚名。甚至可以说,馆主谭波以及五福茶艺馆是北京茶馆茶艺的先驱。与京味茶馆不同,五福茶艺馆将潮州功夫茶加以改良,将乌龙茶泡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程式和派系,并将茶艺作为茶馆的经营主题、经营特色和卖点。所谓卖点,除了以茶艺表演为中心、出售茶水外,茶馆还推出商业性质的茶艺师培训班,扩大茶艺馆的外延。

五福茶艺馆是北京较早采用现代商业化运作模式、连锁经营发展的茶馆,经营管理相对成熟,在经营上,引入零售业的连锁加盟模式,通过已有的品牌效应开展加盟业务,其分店一度达到13家。

如今,谭波依然继续着她在茶艺方向的探索,带着茶艺表演队将步子走到了境外。但在扩大境外影响的同时,北京的五福茶艺馆连锁店却在收缩。当卡座、包厢配和茶艺表演成了京城茶馆的千篇一律,同质化成了茶馆发展的瓶颈。

儒雅——明慧茶院

虽然明慧茶院并没有老舍茶馆和五福茶艺馆这样出名,但我却暗喜它的不被众人所知,正因如此才很好地保持了它的儒雅娴静。

明慧茶院在北京西郊的大觉寺内,我之所以知道明慧茶院还是多亏了一位老外交官的介绍。茶院的经营者是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这里藏书颇丰,竟有几分北大近旁万圣书店的意思。

大觉寺,除了苍松翠柏、玉兰藤萝,最为出名的还是桃花。每到4月,北京的大小街道都被怒放的桃花装点,这时我总是想,周围的桃花缺少点什么,不如大觉寺的清雅,也许正是有了这茶馆的缘故。鹅黄的纸灯吊于茶馆屋檐,微风徐来,花瓣簌簌而落。

“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大觉寺内有一眼据说永不干涸的泉眼,之所以在此处建寺,正是由于这甘泉。由此一来,这茶馆更是有了好水,茶水使然,这里真是难得的喝茶去处了。

别样茶馆别样风  叶倾城

北京当然有的是茶馆,可是,不是那种茶馆。是这种茶馆——这话,怎么那么难以讲清楚。

这种茶馆是这样的,藤椅、布艺沙发、秋千。绿色的九重葛或者黄金葛。茶是正宗台湾冻顶乌龙、泡沫红茶还有养颜水果茶。我曾经在某一家音乐淙淙的茶馆里,冒昧地叫了信阳毛尖。小姐拿了一个玻璃杯抓一把茶叶丢进去,哗一声开水灌满杯子,滚烫地就递过来,我吓了一大跳一你会不会泡茶?如果不是人地两疏,险些拒绝买单,朋友就一直劝,说:北京的茶馆就是这样的。

偶尔也遇到情调好的,服务生穿着对襟小褂。提着长柄茶壶穿梭,还养一只千伶百俐的鹦鹉,一直在叫:您来了,您来点什么?可是小娘子在弹钢琴,也有花式咖啡提供,西式点心又做得极佳。

我们都非常熟悉这一种茶馆,朋友小聚、欢爱男女偶尔找地方坐坐,上一场电影没赶上下一场电影还有一小时的等待时分……这是最没有性格的一种面孔,无论在北京还是丽江。

而当我们提到北京,所指所渴盼的,是另一种,是40年前老舍笔下王利发的裕泰大茶馆。大约很少有人注意到《茶馆》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

在100年前,北京每个城区都有,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仍然有点像现在的茶餐厅。给什么人的呢?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解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总之,这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

茶馆于是成了舞台,三六九等都在这里粉墨登场,他们争执,调戏,寂寞地聊天。历史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却不自觉地成全了历史。幕布一次次拉开,京腔响彻茶馆——虽然越来越凋零了,由高朋满座,变成三只两只小猫,再到暗淡无光,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永远在,字越来越大,后来前面还贴上了“茶钱先付”的新纸条。渐渐地,茶馆没了。

不,也不能说茶馆没了。我一个做导游的朋友告诉我,北京茶馆是外国旅客们必去的旅游点。每晚六七点钟,一辆一辆大巴开过来,外国游客一车一车地下来,四合院,黑漆八仙桌,被无数屁股磨得锃亮的长条凳,一个茶壶配四个茶碗,有时碗边上还缺着块瓷,更好了,说明的确用过多年,是文物级别。又有大戏和杂技可看,锣鼓声声里,外国人对七彩脸孔赞叹不已,导游一直解说京剧之博大精深——人家万里迢迢来中国,总得给一点他们心目中的中国看吧?

但,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想要的那种茶馆,已经没有了。永远不会再有了。

圣淘沙和德云社

北京圣淘沙茶楼是成都圣淘沙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的一家连锁店。在经营范围上,圣淘沙茶楼虽名为茶楼,但又出售咖啡。除了茶点外,还有粤、川等菜品,而且很多人把这里当作“餐馆”,来品尝招牌菜。

它坐落于北京北二环外馆斜街,紧邻依山傍水的柳荫公园。营业面积达3000平方米,可容纳500人,茶楼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设有极富南洋情调的大厅及东南亚式、中式、日式、法式、英式、美式、德式等16个贵宾间。

老歌演唱厅是圣淘沙茶楼的经典之作,每晚8:30到23:00都有著名歌手及老一代艺术家登台表演怀旧金曲。古董、旧唱机、老油灯、精心收藏的老唱片,让您恍若置身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茶餐厅。这里也以怀旧为主,顾客不仅能欣赏经典的黑白影片,还可以观看老艺术家们的表演。

德云社原名天桥乐,现在走红的相声演声郭德纲就是从那里起家的。他说红了,人家承包期满了,他就把店盘下来了,改名“德云桥”。在天桥那边,破点儿,外景都是市井之地。

进去,也市井,方桌,方凳,极其乡土,而且乡土得非常本色。茶没什么可说的,要的是那个气氛那个调调,叫壶茶,来碟瓜子,在郭老师的黄段子面前喝个彩,得,齐活,这是新北京的周末夜生活。

老字号  张舜尧

在老北京的岁月长河里,许多繁华已如烟云。追寻百年茶庄老字号,不是追忆。而是发现。穿越百年的时空,一路寻访下来,吴裕泰、张一元、老舍茶馆、来今雨轩茶社……百年的过往带着茶香,依稀尚存。

吴裕泰:跨越三个世纪

100多年,在历史课本里也许只是一页纸的厚度。但对于吴裕泰来说却是几代人的奉献与追求;跨越三个世纪,北京北新桥街市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店铺均已荡然无存,数易其主。数改其业,而吴裕泰茶庄依然历久不衰,旺盛地在旧址发展壮大。在吴裕泰和老北京的彼此融合与见证中,百年的烟云就这样倏忽而过……

吴裕泰茶庄原名吴裕泰茶栈,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至今已有近120年的历史。如今的吴裕泰已经成为拥有百余家连锁店、一个茶叶加工中心、一个茶文化陈列馆、一个茶艺表演队和两个茶馆、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大型连锁经营企业。

吴裕泰的创始人吴锡卿原籍安徽歙县。当年他千里迢迢从徽州的歙县来到北京,选中了北新桥作为茶叶生意的落脚点也许是偶然,然而却在此扎了根。据说这里原是一个破败的豪门府弟的大门。就是在这个没有门牌的大门洞内,吴家做起了茶叶生意,当时包装纸上只印刷有“北新桥路东大厅便是”的字样。即便如此,生意却日渐红火,业务发展很快。吴家经过数年努力积累了一些银两,便把这个大门洞买下来,经过修缮。建成店铺门面,起用了字号,以5块银元请老秀才祝椿年题写了第一块牌匾。1887年,茶栈正式悬匾开张。由于当时吴裕泰茶栈以仓储、运销、批发为主,门市零售为辅,故称茶栈,而不叫茶庄。

来自古韵徽州的吴裕泰以茶为媒,深深扎根在京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经过100多年的打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既有京味文化的率真爽朗、豪迈大度、闲适自得,也有徽文化的精湛细腻、外柔内刚和睿智灵巧,更有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恬淡清和、雅俗并融。正是在这种浓浓的中华茶文化的氛围中,吴裕泰跨越了三个世纪,在广袤浩渺的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00多年前的吴裕泰,只是北京城普通的一家茶叶商铺;100多年后的吴裕泰。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茶叶连锁品牌。100多年的风风雨雨,造就了吴裕泰这一民族茶叶的金字招牌;再过100年,会不会又出现一个属于全世界的“百年老店”?这是吴裕泰的愿望,也是中国茶人的愿望……

张一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在中国茶庄的历史上,张一元是一个传奇。

翻开张一元茶庄的历史,发现远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第一家张一元茶庄就已经在北京前门大栅栏出现了,创始人是安徽歙县定潭村人张文卿。定名“张一元”。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寓意开市大吉,不断创新发展,希望这名号能给他带来永远的兴旺发达。也许张文卿在张一元茶庄开业的那一天都未曾想过,他的茶庄会陪伴北京人走过百年的光阴。

1947年茶庄失火使张一元茶庄一蹶不振。1952年,观音寺张一元茶庄和大栅栏的张一元文记茶庄合并。张一元发扬老字号的优良经营传统,在确保茶叶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改造、调整、增加茶叶品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1990年在北京召开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亚奥理事会官员和各国运动员慕名来买茶叶的络绎不绝。1992年,以张一元茶庄为主成立了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公司成立后,在弘扬张一元老字号传统的同时。适应市场,多方努力。使张一元一些失传断档的传统风格的品种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

其实弘扬茶文化最离不开的还是人,因为茶由人制,茶境由人创,茶水由人鉴,茶器由人选,人才是传播茶文化的主体。在张一元茶楼,夏天你看到的茶艺小姐就像淡雅飘香的茉莉花,冬天则像是绿叶镶红边凝重的乌龙茶。从她们的服饰上就能体现出茶的韵味,“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朴实古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艺术格调,弥漫在茶楼的每一寸空间。处在这样的环境、意境和人境当中,再沏上一杯好茶,伴随着氤氲的茶香,恍惚间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似乎让人“神游三山去,何似在人间”了。

不同经历的人们会选择不同的语言来诠释自己的人生。在张一元的世界里。人们则是用茶去品味人生。躲在小阁楼上,泡上一杯自己喜爱的茶,在悠悠的茶香中,听着窗外老北京的吆喝声,品茶中那一丝丝苦涩。留在唇中的,是历经甘苦的醇香。那点苦涩,那种淡香,那些甘味,其实就是在演绎喝茶者的人生经历。在张一元茶庄喝茶。茶香四溢的时候,时空似乎已经回转到百年前了。或许,这味道,只有在这里才能喝到了。

老舍茶馆:老北京的“城市名片”

在北京前门西大街3号楼,有一座绿瓦飞檐、古色古香的建筑。在喧嚣的都市里显得格外高雅别致。这就是被誉为北京“城市名片”的老舍茶馆。

京城的大小茶馆有五六百家,为什么只有老舍茶馆享有“城市名片”的美誉?一是因为它由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起家,是改革开放以后京城开的第一家新式茶馆:二是因为茶馆以“老舍”命名,老舍先生是京味文化的代表之一,有很高的知名度;三是因为老舍茶馆有味儿?什么味儿?当然是京味儿了。

踏进老舍茶馆大门,马上就会迎上来一位身着长袍马褂、笑容可掬的门童,一声京味十足的吆喝“先生。里面请!”仿佛一下子把你带到了那久违的岁月。一楼侧面是大碗茶酒家,台上正上演着具有老北京独特风韵的皮影戏。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前来观赏,场面煞是热闹。

沿着正对大门的宽大的楼梯拾级而上,两边陈列的巨幅相片及书画楹联,无不在讲述着茶馆与茶客之间的故事,从各国政要到文化名人,这里一直吸引着世界如此密集的注视。沿着楼梯左拐迎面便是幽雅别致的“前门四合茶院”。走进茶院内门,前面是一组古朴典雅的正房,两边是清雅简洁的厢房。一边拐角设有造型别致的钟室和天井。一边拐角曲径通幽,中间空地一块约20平方米的碧绿的草坪点缀出一片绿意,既渲染了环境。又反映了时代风尚。整个茶院布局和谐。宽敞幽静,在规划构建中大量融入了灵动的元素。每间茶室都专门对窗精心营造。将其“借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一窗一世界,几根修竹,一片草坪,都会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偶尔还会从房檐下传来几声蝈蝈的鸣叫。令人仿佛置身幽静的原野,一切世俗的烦扰都已尽抛脑后,好一处喧嚣都市里的绿洲。

走出幽静的四合茶院,沿着楼梯继续拾级而上,楼梯的尽头是一尊老舍先生的半身塑像,背后有金色的巨龙环绕,上方“老舍茶馆”四个镂金大字的牌匾熠熠生辉。与二楼幽静的环境截然不同,整个三楼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京腔京味。沿着楼梯口两开,右边是演出大厅,木质的廊窗,精雕细刻中不失大家气度,高挂的各式大红宫灯,褐色的硬木八仙桌,配金色椅垫的靠背椅,黄白花纹的细瓷盖碗,锃亮古朴的铜茶壶,无不透着浓郁的京味。几十张茶桌几乎座无虚席,人们脸上洋溢着开心的微笑,还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台上那原汁原味的京腔京韵,和着那铿镪激昂的旋律,令人如醉如痴,心驰神往!左边是大碗茶酒家,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落座观赏。此时此地的茶客,品尝的已不仅仅是沁人心脾的茶香,更是一种浓浓的“京味儿”!

来今雨轩茶社: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来今雨轩。始建于1915年,由当时中央公园董事会发起成立,轩名由我国近代名人朱启钤所定,取自杜甫诗小序“秋,杜子卧病长安次旅,多雨生鱼,青苔及塌,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之意。“旧雨”指旧友,“今雨”指新友,“来今雨”意谓新旧朋友来此欢聚。

来今雨轩茶社坐落于北京紫禁城西侧的中山公园内,深藏在郁郁葱葱、苍松翠柏的皇家园林中。从公园正门进入,沿公园东侧长廊曲折北行,远远就可望见一座黑筒瓦歇山卷棚屋面、传统四廊八柱式砖木结构的建筑,走到近前来今雨轩茶社即可映入你的眼帘,只见正门上方悬挂着由著名书法艺术家郭风惠先生按周恩来总理的嘱托于1971年题写的黑底金字匾额“来今雨轩”,字体端正有力。刚柔并济。深得颜氏真髓。正门两侧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为清代大学者孙星衍撰写,寓意深刻,且正合“来今雨轩”之意,上联写出不能放过绝佳的皇家园林环境,下联与轩名暗合,点明来今雨轩茶社是宾朋相聚之地。

走进来今雨轩茶社大厅,室内富丽堂皇的屋顶,攀龙附凤的玉柱,使人尚能感受到皇家的高贵与典雅。大厅里摆放着藤编桌椅,绿植花草点缀其间,镂空屏风相隔,一切都显得恰到好处。给人自然舒适的感觉。大厅天花板为中国古典建筑吊顶式样,由5间共480块相同图案彩绘搁板拼成,图案来自于唐代敦煌飞天壁画,名为“天女散花”。厅内矗立两根彩绘龙凤柱,凤在上,龙在下。为晚清风格。

走出大厅,来到来今雨轩的后院,又见茶社后院的楹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此联为清代书法大家傅山所撰,联语描绘出茶社由外到内之景,味道十足。举目四望。松柏掩映之间,自然散乱地堆放着一些湖石,衬着矮花墙外的青翠竹林和缠绕的老藤。抬头东望,是紫禁城高耸的端门,伴着落日的余晖以及喜鹊的偶鸣,越发静谧。

茶叶街  乌志伟

承载国茶之梦 缔造文化之窗——京城茶叶第一街腾飞三部曲

作为闻名全国的茶叶特色商业街,北京马连道不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茶商茶人,每年还吸引着无数海外商人来此参观贸易,俨然一派东方茶都的气象。然而,若要追溯马连道的起源,还要说到20年前的南茶北进,可以说,没有当年的“嘉未来仪”,就没有今日马连道“瑞泽天下”的茶都地位。

序曲:嘉禾来仪瑞泽天下

《尚书·益稷》有云:“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讲的是盛世歌舞升平,祥瑞云集引来凤凰的典故。盛世是由勤劳的人民创造的。20年前的马连道还是一片老旧的物流区,可谓“人丁冷落车马稀”。为今天的茶街打下根基的,当属最早一批的元老级创业者,是他们用辛劳的汗水和真诚的付出迎来了京城的顾客,迎来了中国北方茶叶经济的复苏,更迎来了中国茶叶经济的展翅腾飞。

提起茶街的创业史,老一辈的茶街人都记得几个熟悉的名字:首次将茶叶经济引入马连道,被称为茶街立市之源的京华茶叶总公司;最早的茶叶民营企业,被誉为第一只金凤凰的“茶街老字号”——北京满堂香茶叶公司,以及更香、品品香等一批元老级茶叶品牌。老一辈的马连道茶人用优质的产品和诚信的商誉缔造了马连道响当当的招牌,为马连道茶经济商圈的形成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也用自己自强不息、勤勉进取的精神谱写了马连道的今天。

1991年之前的茶街是冷清的,也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嘉禾来仪”的时期是茶街自然立市的时期,也是马连道茶叶商圈从无到有逐渐凝聚形成的时期。从第一家第一户到300余家茶商茶人的进入,马连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茶叶经济特色,为日后的发展迈开了关键的第一步。

在茶街的序曲里,勤劳与诚信、坚毅与执著的精神始终流淌在每一个茶街茶人的灵魂深处。是这种精神,在京城肥沃的土壤中撒下了茶的种子,奠定了马连道“嘉禾来仪”的基础;是这种力量,赋予了茶街最纯净的生命力。

进行曲:敲响国茶的音符

如果说自然立市是马连道的开篇序曲,那么,20年来马连道从个体经济走向市场化、走向品牌化、走向文化特色的一系列变革进步,则是马连道茶街走向成熟,挥写名牌战略过程中谱写的一首壮丽的进行曲。

马连道的茶经济发展,就像一条欢快的小溪汇纳百川东奔入海,一路上既有轻快细腻的小插曲又不乏波澜壮阔的主旋律。而引领着它不断前进的,是马连道人的智慧与创新,是马连道人。

1997年第一座茶叶批发市场在现在家乐福的地址诞生,开启了马连道由个体走向市场的时代;2000年9月28日,第一座现代化茶城马连道茶城的诞生,首次将马连道引入了现代商业氛围;2005年4月23日,首次品牌化经营的导入。领导着马连道走向标准和规范。

2007年,宣武区政府提出的文化经营观,则开创了国茶文化营销的新时代……马连道上有着太多的第一、太多的独创,深沉的思索与执著的追求在这里探寻着未来的命运,古老的中华文化与现代的商业思维在这里碰撞着智慧的火花。

马连道的发展,展现给世人的,是中国儒商们写下的古老产业新时代的诗篇。

伴随着马连道的成长与成熟、马连道的形象日益鲜明和丰满,马连道进取的脚步也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不断加大加快。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众多企业家卓越的经营努力下,马连道相继经历了规范化、市场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商业发展历程,成长为具有国际风范的茶经济舞台。泱泱国茶,由此再创辉煌。

马连道的进行曲,是茶街走向成熟,走向名牌的进行曲。无数的智慧与创举、无数的探索与思考为茶街的灵魂注入了无限活力,政府与茶人携手,特色与名牌同行,将茶街的发展推向了崭新的乐章。

交响曲:走向世界的国茶

商业的成熟,为马连道的发展唱响了完美的旋律。而纵观全球的各种特色经济,马连道的“茶业三部曲”相比之下还只是个初起步的孩童。

然而,正因为年轻,才拥有希望!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国茶文化是炎黄祖先留给中华儿女的宝贵文化遗产。品茶时“苦尽甘来、百般回味”的人生哲学更是千百年来国茶之道对生命、对生活的凝聚。对于许多西方人来说,茶和丝绸、瓷器一样是东方文化的象征,他们渴望了解茶文化,正如他们渴望了解东方文明一样。

“将茶文化推向世界,是历史赋予马连道的重任。文化传播的旅途中,我们任重而道远。”马连道茶业协会会长赫存道如是说。

马连道不仅是北京的,不仅是中国茶人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和全世界、全人类的。传播茶文化,需要的不仅是商业上的成熟,更需要文化上的交流、精神上的沟通。如果说序曲和进行曲是民族之声,那么在马连道担负着茶文化传播重任的今天,马连道交响曲中将包容的是世界的音符,世界的歌声。

马连道在变,茶商们也在变。京闽茶城董事长万金朝说得好,“做茶业,不仅仅是做茶叶。”1999年1月落成的京闽茶贸中心,将马连道带入了国际商贸时代,为马连道赋予了茶业国际峰会、全球论坛的意义;2007年9月,茶街老字号满堂香国际茶文化体验馆的落成,为马连道带来了文化观光旅游的新概念;未来伴随着茶缘茶宫等一批新茶城的落成,马连道将越来越多地被赋予国际化窗口的功能。在这部交响曲中,将有越来越多的精彩乐章出现。

马连道的交响曲是一首希望的乐章,它浓缩着国人的厚望,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播的使命。羽翼丰满、瑰丽无比的茶街魂啊,多少人期盼着将你的美丽与世界共享。

嗜茶客  崔 柳

志自岐裕美,1969年生于日本福冈,在横滨的爱立信公司从事10年的软件管理工作。出于对中国的好奇与热爱,2006年来到北京,学习汉语和茶,现为高级茶艺师。对中国茶的感觉怎么样?

在日本接触过的中国茶是球形的茉莉工艺茶,普洱、铁观音,基本上是朋友们到中国旅行带回来的。来到北京之后才发现,中国有这么多的绿茶,乌龙茶的香气让人陶醉,茉莉花茶的香气很新鲜有甜味,中国国内的普洱茶并没有土的味道和霉味。中国的红茶种类这么多,和在日本喝的茶不一样。我以前都不知道。现在每天晚上都在思索。我的心现在要哪个茶呢?从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中选适合那时心境的茶浸泡,很愉悦。除了品味每种茶的口感和香气外,从众多的选项中找出符合此时心态、心境的茶,这也是感受幸福的瞬间。不知何时就要返回祖国了,那时就会失去那种幸福的“选择”时刻,想起来就觉得沮丧。

日本人一般喜欢喝什么茶呢?

日本的茶叶产量大约是每年9万吨,其中95%是绿茶。现在日本每年的绿茶消费量大概是10万吨,因此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绿茶以煎茶为主,比起来中国茶口感很厚重。这是大多数日本人喜欢喝的茶。夏天来了,我们喝冰的大麦茶。我们也喜欢喝红茶,大多数是斯里兰卡、印度的红茶。中国的绿茶与日本的绿茶有哪些区别呢?

首先,条形不一样。日本的绿茶是被切割过的,很整齐,但是有些碎。一定要用带过滤网的茶壶。中国的绿茶非常完整,冲泡之后芽头能够完全展开,直接放在玻璃杯也可以泡。这玻璃杯的饮法,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很怕,茶叶一直在水里,会苦啊!茶叶进嘴了怎么办?可是现在觉得很方便,看看茶叶喝茶很舒服,不错的饮法。

口感上日本绿茶厚重,中国的龙井、碧螺春等等口感都轻,在开始的时候,对我来说中国绿茶味道太淡,后来慢慢习惯了,觉得中国的绿茶更有味道。

在采访的最后,裕美还特别强调要加上这样的一段话:

在她去茶叶产区考察的时候,当地的政府以及茶农都给了她非常热情的招待,这是她没有想到的,也是让她印象最深刻的。茶农们耐心、仔细地为她讲解茶叶知识以及加工工艺,这让她对中国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因此,她希望对那些曾经无私地给予她帮助的人们致以深深的感谢,并且,她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这些知识传播给日本以及世界各国的爱茶人!

你都去过中国的哪些地方呢?

我很喜欢旅游,所以去过的地方比较多。比如黄山、六安、太平、合肥、安吉、杭州、苏州、太湖等等,大多都是茶叶的产区,因为我很喜欢喝中国茶。

怎么喜欢上中国茶的呢?

最开始的时候,因为皮肤的问题,朋友建议我喝苦丁茶,一段时间之后,效果非常好。后来,我又接触了绿茶、白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都非常喜欢,我会根据季节或者是心情的变换去选择不同的茶。中国茶很神奇,不同的茶会带给你不同的感觉。

中国茶与法国茶有哪些不同呢?

其实,法国人大多喝咖啡。喝茶在法国被视为一种很优雅的行为。我们会选用做工考究的瓷器去品茶,不过一般都是经过加工的袋泡茶。到了中国之后,发现茶叶都是很完整的,而且每种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法,都有不同的韵味,所以非常喜欢。

萧剑是一位非常活泼开朗的大男孩,爱笑,亲和力很强。从谈话间能够强烈地感觉到他对中国、对北京以及对茶叶的热爱,他说,感谢中国茶带给他的健康与舒适,他会将这种美妙的感觉告诉他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像他一样的外国人都能够爱上神奇的中国茶。

文人·茶  张 帆

阎肃与《前门情思大碗茶》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醇厚的香味,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一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唱出了多少人的儿时记忆和思乡之情。

如今。这首《前门情思大碗茶》成了老舍茶馆的经典曲目,因为这歌词中描述的正是老舍茶馆创始人当年在前门楼前卖大碗茶的情景。可是,阎肃说,其实他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写歌词的时候,他也并不认识尹盛喜。

阎肃说,那年一批返城的知青回到北京,下了火车。走在前门火车站,炎热的天气让前门楼前的一个露天小茶铺显得格外亲切。简单的一个大案板。摆着一溜大茶碗,黄黄的茶汤,一口翻将在肚,又解渴又便宜。透着一股子亲切劲。

后来他偶然间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老华侨回国找寻儿时的回忆,充满了对故土、故乡的崇拜。阎肃因此受到启发,“其实,人们关于童年的记忆是很具体的,一碗豆汁儿,一棵老槐树,一碗大碗茶……”

有了这样的思路,但是阎肃并不是老北京,这歌词中能勾起老北京回忆的许多元素就要感谢老舍先生了,《茶馆》和一些以京南为背景的作品构成了阎肃对老北京的印象。

“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叫一声杏儿豆腐,京味儿真美,我带着那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大碗茶……”

如今,老舍茶馆依然保留着歌词中提到的杏仁豆腐和大碗茶。

邓友梅在茶馆学京白

著名作家邓友梅在市井小说作家中尤其以社会风俗的描写见长,更是以经过提炼的地道京白语言而著称。但是,邓先生生于天津,而创作《那五》、《烟壶》时,其实他在京生活的时间并不长。那么,这京腔从何而来呢?茶馆!邓先生常去茶馆听书,而且这一听就是整整一年。天天去,为的就是去听说书人如何用北京话表述生活。“地道的北京话,不是知识分子在学校里能学来的。但是,坐在茶馆里。台上说着台下议论着,台上台下说的都是地道的北京话。”

在学习语言艺术上,邓友梅狠下了一番工夫。每到听书前,他先在家里把故事看一遍,了解情节后,想想要是自己讲该怎么讲,然后在家里自说白话演练一遍,再去茶馆听。同样的故事情节,听听这说书人是怎么表现的,用什么样的语言。这样一来,差距就找到了。 “这段茶馆听书的经历,对我写小说起了很大作用。”

因为学语言,茶馆这个五方杂处的地儿也被邓友梅渐渐熟悉了。如果细心,你会发现在他的作品里,茶馆是时常出现的。比如《那五》里的“来今雨轩”。就是他“文革”前常去的地方,树下凉棚,环境好且安静。那时文化界的人商量事情谈稿子常在茶馆里说。除了“来今雨轩”,中山公园还有两家出名的茶馆。“那时候茶馆是个时尚的地方,一家茶馆还卖汽水、咖啡、果露之类。那个时候这些都是很新鲜的东西。现在一家迁走了,一家似乎也关门了。”和中山公园不同,鼓楼大街的茶馆经常是揽工的地方,这和茶馆的地理位置有关,鼓楼的茶馆常来招工的人,冲茶馆里喝茶的杠夫、工人们一招呼。哪里,什么活儿,需要几个人,谁来。事情就成了。崇文门外是古玩一条街,来此地的茶馆里多是谈生意的商人。天桥茶馆,晚上则常有人说书。《聊斋》、《七侠五义》,说三个月也说不完。我过去是那里的常客。

现在这些地域商业还依然有过去的痕迹,比如潘家园依然还有古董卖,天桥也有了郭德纲的相声。

温馨提示: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加微信:13859366756

  • 日本独立式的草庵茶室:庭中茶室 日期:2020-03-18收藏:55 栏目:[茶馆]

    日本独立式的草庵茶室,至少一面可以向外嘹望,在一些特别设计的较大茶室里,可以从六个方向观赏庭院,而且每个方向都展示不同的风景。 让茶室存在于茶庭之中,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让茶室孤立地存在,茶道的内涵除了要让客人吃一口好茶之外,更多的精...

  • 不打麻将的茶馆 日期:2014-01-10收藏:56 栏目:[茶馆]

    炒家追捧普洱的风头似乎静了,但民间热爱普洱的人反而多了,许多本地茶馆点击率紧随铁观音其后的便是普洱。这家店从普洱收藏始,逐步面向大众,虽然也有大红袍和绿茶,但专注且专业的仍是普洱。   一把百年的日本龙文堂铁壶煮水,滚沸间,水变细...

  • 芮阳希望大家来到纯度茶馆体会安 日期:2018-06-23收藏:184 栏目:[茶馆]

    芮阳很少笑,面容简淡平静,无有波澜,似乎她的内心是一面清澈而又深远的湖水。走进纯度习茶馆,你会发现这里简洁雅致,但是茶席上却总有明亮的颜色,宝蓝与大红的席布相互映衬,让你浑然忘却冬日的阴雨。不知为什么,这明艳的色彩带给你的却是安...

  • 日本茶道探源之京都茶馆寻茶 日期:2018-06-22收藏:183 栏目:[茶馆]

    十二世纪南宋时期,两度远赴中国学习佛法的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回国后不仅开创临济宗成为日本禅宗主流,同时也从中国带回茶种广为栽培,还将宋代风行的点茶法,及禅院茶宴与抹茶制法,传回镰仓幕府时代的日本。1211年著作《吃茶养生记》一书,于121...

  • 成都茶馆文化,一城居民半茶客 日期:2019-03-20收藏:141 栏目:[茶馆]

    成都有茶市的历史,远可追溯到西汉,亦有不少考据述及先秦之前的巴蜀亦有饮茶风俗,而后自蜀地播及华夏大地。成都真是与茶有着最深的缘份,直到干年后的今天,成都依然是一座泡在茶水里的城市,一座属于大众市井茶的都市。 成都的茶事、就是茶馆的故事。...

  • 厦门茶馆昔物所 陋室里的生趣 日期:2018-09-26收藏:92 栏目:[茶馆]

    来到厦门的这间茶铺 让人想到《陋室铭》里的一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一共三层楼, 室内和室外都有位置, 一楼室外是茅庐, 喝起茶来感觉比较有意境。 闲来无事的人喜欢来这泡泡茶,吃吃点心, 茶叶的种类也有挺多,...

金骏眉红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金骏眉茶叶客服QQ号QQ号:513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