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白茶 > 政和白茶 >
白茶
政和白茶精选
茶叶
红茶
乌龙茶
黑茶
花茶
黄茶
绿茶
茶具
其他

政和是白茶祖地并因茶得名天下第一县

一、白茶是最早被记载的茶类

众所周知,在古代茶叶并没有明确的分类,而现在的六大茶类之分始于陈椽教授。1979年陈椽教授撰写了《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以制茶方法与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依每种茶类在制法中内质变化,黄烷醇类氧化程度、快慢、先后等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泽为基础,提出了新的分类法,系统地把茶叶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

当今六大茶类中,“白茶”在古代许多茶书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是最早被记载的茶类。

陆羽《茶经》录《永嘉图经》所载:“永嘉县东三百里l有白茶山”,乃目前发现最早的“白茶”出处。据考证,《永嘉图经》成书于隋朝大业年问(6O5—617年),迄今1400多年。

宋徽宗(1082一1135年)在1107年著述的《大观茶论》中有“白茶”的专门条目:白茶: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培,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宋徽宗认为“白茶自为一种”,首次把白茶列为一种茶类;而且他认为白茶“与常茶不同”,更是对白茶卓尔不群的评价;特别是“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的形容,对白茶加以极大的肯定和赞赏。

二、白茶制作工艺是茶叶制作的鼻祖

任何一种茶类的产生都是脱胎于古老茶类,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白茶的制法正是人类最早发明的茶叶制作工艺。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经》)。荼即为古代的茶。茶之为药乃茶文化之始;神农尝百草遇毒时,是把从茶树上摘下鲜叶咀嚼而解毒。人类从而认识了茶的药用价值,于是采茶树上的鲜叶,自然晾干,收存茶叶,这是古人取用茶叶的方式,和今天白茶的制作工艺相似。湖南农学院(今湖南农业大学)杨文辉教授认为,“由于茶叶生长的季节性局限,为使全年都能喝上优质茶叶而采集鲜叶晒干收藏”,采摘鲜叶晒干的方法,“与现今的白茶制法相似”,据此,他认为“我国最先发明的不是绿茶,而是白茶”。

此后,茶树被发掘、采集、引种、加工为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茶食,以至当作解渴的饮料,这就是茶叶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由于神农声誉很高,茶叶的疗疾功效显著,使得饮茶习俗长兴不衰。初唐以前,茶文化史籍中未记载茶叶的加工方法,人们运用自然晾晒对茶叶进行“萎凋”,这也是古老的草药制作方法。由此可见,最早的茶叶制作方式与现在的白茶无异,因此白茶是最古老的茶类,也是药食同源的典范,白茶制作工艺是茶口十制作的鼻祖,堪称“茶叶制作的活化石”。

三、白茶原产地

根据《中国茶经》“茶类篇”记载:“白茶主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白茶究竟发源于何地,近年来很多人做了考证,但是都没有十分准确的定论。

茶学界大部分专家认为福鼎是白茶的源产地,当代著名茶人陈椽教授根据《永嘉图经》“县东三百里有白茶…”的记载认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茶叶通史》)。因此,现在许多人把福鼎太姥山确定为白茶山。

但隋唐时期太姥山位于长溪县境内,隶属福建的福州府,以浙江永嘉为参照加以记述,不符合常理;况且,《永嘉图经》是一本专门记载永嘉的地理文献,在惜字如金的古文语境里,该书不应该记载永嘉之外的事物;更何况太姥山从未隶属于永嘉;因此把白茶山确定为太姥山经不起推敲。

近年来,有人提出白茶山有可能是雁荡山;安吉白茶出名后,也有人认为白茶山位于安吉。但是这些说法大部分都是各地为了发展茶产业、宣传茶文化而进行的“追根溯源”,难以服众。

回望历史,有宋一代,建茶几乎是贡茶的代名词。宋徽宗《大观茶论》开篇就写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建溪之贡”是指产自建溪流域(原属建宁府)的贡茶,也称为建茶;当时的建溪流域包括建安县、建阳县、崇安县、浦城县、关隶县、松溪县,和今天闽北的建瓯市、建阳市、武夷山市、浦城县、政和县、松溪县大致对应。《大观茶论》正是以“建茶”为脚本展开书写的,因此该书中的“白茶”自属建茶的一种。

成书于1064年宋子安著的《东溪试茶录》也对白茶做了详细的记载:茶之名有七:一日白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约,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而气味殊薄,非食茶之比。

东溪是指从松溪流经政和,在建瓯汇人建溪的一条溪流,《东溪试茶录》记述的茶乃产自该溪流域的建茶,因此文中的“白茶”产自政和、松溪、建瓯,确指无疑。

可见,在北宋初年,政和的白茶已见于经传,有文字确切记载的白茶原产地乃福建政和。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建”,政和作为白茶祖地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白茶

政和因茶得名第一县

政和产茶厉史十分悠久,在唐之前,这里和福建许多地方一样属于蛮夷之邦,不见经传。据《政和县志》记载,在五代十国时期,此地被频繁更迭的国家、朝代所附属,随波逐浪。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属威武军长乐郡,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属长乐府宁德县;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划宁德县北部设置关隶镇,镇治设在西里(今政和县镇前乡镇前村)天王寺北,属福州宁德县;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南唐兵克建州,闽王王延政投降,福州属南唐;后汉乾祜元年(948年),福州守将李仁达叛南唐归吴越。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这个年轻的关隶随福州几易其属。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归顺于宋;宋咸平三年(1000年)升关隶镇为关隶县,划建宁军建安县东北部东平里、高宅里、长城里、东衢里、感化里并人关隶县,隶属建宁军,县治移到感化里东岸口黄熊山麓。

无论版图归属何处,在地理上关隶与自古产茶的建州接壤,一条七星溪把关隶的大部分区域汇人了建溪的流域,成为建茶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建溪流域为中国茶叶创造了奇迹,制茶技艺一直处于前沿地带。唐代就曾以产建州大团、研膏、蜡面、晚甘侯而著名,此后的千年岁月里,还创制出了龙团凤饼、红茶、乌龙茶、白茶,并发明了抹茶道、功夫茶等影响世界人文的饮茶方法。建溪流域所产之茶以“建茶”之名而著称于世,从五代十国起,开始了长达千年的朝贡史。

五代十国时期,建州地主张廷晖为了讨好闽王,将位于凤凰山的三百亩茶园进献;由于建州地处闽国北部,故把该茶园称为“北苑”,北苑贡茶作为建茶的代表由此载人史册。宋代朝廷在北苑设皇家焙茶局,制造御用之茶,“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宋徽宗《大观茶论》),丁谓、蔡襄、陆游等人先后在此督造。北苑与关隶交界,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北苑有38个官焙,l336个私焙;官焙之茶直接人贡;但由于制造规模受限,而且皇家享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官焙之茶远远不够;因此,茶官每年举办斗茶赛,从私焙中斗出一部分好茶并入官焙之茶,再统一编排次第之后一起充贡。那时候,关求境内的东平里、高宅里、长城里、东術里、感化里等都是有名的茶焙。

在针对私焙而举办的斗茶赛中,关求之茶屡展拔得头筹,茶官们颇为纳同;究其因,发现关隶之茶与其他茶不同,关隶境内有许多野生茶本对,叶片覆盖着许多白色的毫毛,做成团茶之后,茶汤的乳花也特别白,咬語特别持久。他们把这种茶命名为“白茶”。时任福建转运使的蔡襄就曾在能仁寺的岩缝里发现过这种茶,美其名日“石岩白”。

当时斗茶的评选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偏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火候过了头。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也有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也是以鲜白为上;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茶盏,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日“咬盏”。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天时暴暄,芽萌狂长,采造留积,虽白而黄矣,青白者蒸压微生,灰白者蒸压过熟。

茶官们发现了关隶之茶屡斗屡胜的秘密之后,如获至宝,对白茶钟爱有加,把它作为取悦龙颜的法宝,在编排贡茶的序列时把白茶为材料的龙团胜雪排在第一,有时候直接以白茶为名排放在第一,诚如《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龙团胜雪与白茶角立,岁充首贡。”

在茶官们的严格遴选和举荐之下,白茶也成了皇家至爱,“至大观初,今上亲制《茶论》三十篇,以白茶者与常茶不同,‘偶然生出,非人力可致”于是白茶遂为第一。”(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

关隶这个小县,因为白茶走进了宋徽宗的视线。但是“关隶”这个地名令宋徽宗万万没法与排名第一的白茶联系在一起。在宋徽宗看来,关隶就是一个关押奴隶的地方,在我这个“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宋徽宗《大观茶论》)的大宋,在我最喜欢的白茶产地怎么可以有这样一个不吉祥的地名呢?

于是宋徽宗便唤来史官问个究竟。史官也颇为惊讶,因为此前从没听说过这样一个地名,于是派人调查了一番。过了几天,史官向宋徽宗汇报说:“闽与关相似而讹也,王潮不知书,人闽后遂以关隶名其镇。推原关隶所以名里,盖其里之人于周时曾为闽隶。”

原来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王潮、王绪被唐军追赶人闽,偏安福建,建立闽国;但是农民出身的王潮不识几个大字,在重新建制各府县地名时,误把“闽隶”认作“关隶”(在古代“关”字与“闽”字十分类似);后人以讹传讹,闽隶就变成关隶了。那么,闽隶又因何得名呢?《周礼.秋官.司寇》载:“司隶掌五隶之法”,“掌四翟之隶”,其中就有“闽隶百二十人”。

闽隶的职责是:“掌役畜,养鸟而阜蕃教扰之……”周朝时,因为闽隶所在地草木茂盛,气候宜人,六畜兴旺,更适合鸟类生长。当地人养鸟技艺高超,被朝廷安排负责畜养部门。后来,该地方就以“闽隶”为名。

宋徽宗一边喝着白茶一边寻思:关隶也好,闽隶也罢,都不配白茶之雅。于是把自己的年号“政和”赐以为名,诏告天下。

政和因白茶而得名,成为中国第一个因茶而得名的县,从此政通人和,名垂茶史。

温馨提示: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加微信:13859366756

  • 政和白茶的药理保健功效与茶食茶 日期:2018-10-27收藏:94 栏目:[政和白茶]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卫明教授认为,白茶味甘苦,性寒凉(一年期性寒,五年期以上性凉),归肺、肝、心、胃经。茶疗是根植于中医药文化与茶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养生方式,真正意义上的茶疗是以中药原植物叶片,并结合中药与茶叶炮制方法,制作成茶叶...

  • 坚守茶叶品质 让政和白茶走出去 日期:2018-09-26收藏:120 栏目:[政和白茶]

    下高速往政和去的路上,道路两旁的紫薇花整齐有序地迎接到访的人们。一踏上政和的土地,迎面而来的是丝丝凉爽,恐怕只有高山气候,才有这夏日的福利。历史上,宋徽宗对这片产茶之地也情有独钟, 任性地将年号赐予政和作为县名。千百年来,政和人民...

  • 政和白茶完整的制作工艺与白茶饼 日期:2016-09-12收藏:126 栏目:[政和白茶]

    政和白茶生产地域位于闽北,其传统制作技艺融合了当地数千年历史文化、自然地理、民俗风情;具有自然、科学、优质的特点,且传承久远,又处于革新创制的过程,独具科学艺术魅力。政和白茶传统的制作工艺中“人”是主要因素,即便在机械化十分先进的...

  • 政和丰富的茶树品种 日期:2016-09-12收藏:114 栏目:[政和白茶]

    政和大白茶,简称“政大”。原产福建省政和县铁山,栽培历史100余年,相传是光绪五年(1879年)东城十余里的铁山乡农民魏春生的院中野生着一棵树,由于墙塌下来把树压倒,无意中压条繁殖,衍生新苗数株茶树,主要分布在福建北部、东部茶区。20世纪60...

  • 政和白茶的新出路 日期:2016-09-12收藏:101 栏目:[政和白茶]

    为了进一步打响政和白茶的品牌知名度,政和县政府、茶业主管部门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扶持龙头企业。其中,既有文化的,也有科技的,可谓是“文武”并用。...

  • 老茶释疑 日期:2016-09-12收藏:156 栏目:[普洱茶叶]

    老茶,在岁月风化的艺术鉴赏上胜过新茶,这表现在口感的陈化与饮茶时的体感等,确实有别于新茶。但老茶在香气与口感的刺激性上,却不如新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选择老茶,不妨作为_部分人的爱好。老茶一定要选择干净的茶,洁净是第一要义,第二才...

金骏眉红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金骏眉茶叶客服QQ号QQ号:513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