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茶具 >
茶具
茶具精选
红茶
乌龙茶
白茶
黄茶
其他
黑茶
绿茶
茶叶
花茶

寺院茶鼓

元代根据唐代高僧怀海《百丈清规》修订的《敕修百丈清规》(以下简称《清规》),法器中记有茶鼓,并附有击法、使用场合等。民国诗文中还写到杭州西湖寺庙有茶鼓声,当代报道陕西柏林禅寺、杭州径山寺配有茶鼓。“茶鼓”出处 “茶鼓”是《清规》记载的一种鼓类法器。《清规·法器章第九·鼓》记载:“法鼓、茶鼓、斋鼓、普请鼓、浴鼓、更鼓。”对茶鼓的击法与管理附有说明:“茶鼓,长击一通,侍司主之。”

茶鼓

茶鼓是否始于《清规》,笔者无法查考。但一般查阅到的“茶鼓”出处,均引于《清规》。如《佛学大词典》关于茶鼓的注释,分别引自《清规》卷八茶鼓条和《禅林象器笺·呗器门》:

禅家于祖忌献茶汤时,或于茶礼、汤礼之前所鸣之鼓。其敲鸣法为长击一通,煞声一下,行茶之终复击三下,由侍司主之。众僧闻鼓声则集众行礼。茶鼓通常挂于法堂之西北角。

这里对茶鼓的使用场合及敲鸣法作了注释。“祖忌”即各宗开祖之忌日。此外在举行各种茶礼或汤礼之时均要鸣鼓,其敲鸣法为长击一通,煞声一下,行茶之终复击三下。“汤礼”应为“茶礼”别名。

《禅林象器笺》由日本高僧无著道忠(1653-1744年)编著,日本宽保元年(1741年)刊行。作者对《清规》以下各清规有关禅林之规矩、行事、机构、器物等用语、名目之起源、沿革以及现行意义,逐一详释。 寺院茶事,钟鼓并用《清规》不仅记载茶鼓,《旦望巡堂茶》中亦有茶事鸣钟的记载:

敕修百丈清规

住持上堂,说法竞白,云:“下座巡堂吃茶”。大众至僧堂前,依念诵图立。次第巡入堂内。暂到与侍者随众巡至圣僧龛后。暂到向龛与侍者对面而立。大众巡遍立定,呜堂前钟七下。住持入堂烧香,巡堂一匝归位。知事入堂,排列圣僧前问讯,转身住持前问讯,从首座板起巡堂一匝。暂到及侍者随知事后出。烧香侍者就居中问讯揖坐,俟众坐定。进前烧香及上下堂、外堂。先下间,次上间,香合安元处。炉前逐一问讯,揖香毕,归元位。呜钟二下,行茶瓶出,复如前问讯,揖茶而退。鸣钟一下收盏。鸣钟三下,住持出堂。首座大众次第而出。或迫他缘,或住持暂不赴,众则粥罢,就座吃茶,侍者行礼同前。

“旦”即农历每月初一,“望”为每月十五,“巡堂”即在僧堂内按一定线路来回巡走。很多善男信女初一、十五要到寺院拜佛,此时款待茶饮,既是一种礼仪,也可视为答谢。这对茶饮的推广,影响巨大。

无著道忠画像

文中先后有四次“鸣钟”记载,分别是“七下”、“二下”、 “一下”、 “三下”。这说明寺院茶事并非单一使用茶鼓,而是鼓、钟并用。 茶鼓诗说除了《清规》的记载,一些古诗文也记载了茶鼓的踪迹,其中宋代有两首写到茶鼓,一是北宋著名诗人林逋(967-1028年)的著名诗篇一一《西湖春日》(一作王安国诗),记载了当时西湖周边寺院设有茶鼓:

争得才如杖牧之,试来湖上辄题诗。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浓吐杂芳熏岘崿,湿飞双翠破涟漪。

人间幸有蓑兼笠,且上渔舟作钓师。

其中“春烟寺院敲茶鼓”后人引用较多。

二是南宋诗人陈造(1133-1203)在《县西》诗中写到茶鼓:

一径斜穿荦确行,身闲尤觉马蹄轻。

坡头嘉树千幢立,烟际长江匹练横。

荼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

一春簿领沈迷里,野鸟山花眼最明。

晚清、民国时期安徽建德(今东至)籍实业巨头、北洋财长周学熙( 1865-1947),也在《茶鼓》诗中记载了西湖灵隐等周边寺院的茶鼓声:

灵鹫山前第几峰,通通茶鼓暮烟浓。

西湖不少僧行脚,误急归心饭后钟。

“灵鹫山”原指印度佛陀说法的圣地耆阁崛山,是著名《心经》的诞生地,因山顶巨石型似为猛禽鹫鸟(雕)而得名。泛指与佛教相关的名山或寺院,如上文《县西》诗中的“灵鹫院”指的即为寺院。这里指杭州灵隐寺对面的飞来峰,也代指灵隐寺和其它周边寺院。后两句指在外办事的僧人听傍晚之茶鼓,急着赶回寺院喝茶。

寺院茶鼓

这说明晚清民国时期,杭州寺院仍有鸣鼓喝茶的事实。从传世不多的古代记载茶鼓的诗句中,宋代到民国先后有两首写到杭州寺院的茶鼓,充分说明作为东南佛国杭州的诸多寺院喝茶之盛。《清规》对茶鼓的使用说明为“长击一通”,有别于法鼓及其它鼓类的击法,也便于熟悉寺院鼓声的人们所识别。 茶鼓与禅茶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一般为圆形或扁形,在坚固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除了作为乐器外,鼓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来传播信息。

从出土文物来看,鼓至少已有4500年的历史。在古代,鼓被奉为通天神器,在祭祀、庆典、狩猎、征战等大型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其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

人们常用晨钟暮鼓形容寺院生活,鼓在寺院中具有特殊地位。《清规》集禅茶文化之大成, “茶鼓”则是其中的亮点之一,是佛教崇茶的一种重要信据。受《清规》影响,古代上规模的寺院大多设有供僧人喝茶的茶堂或茶寮。法堂设有二鼓,位于东北角的称“法鼓”,西北角的称“茶鼓”,称左钟右鼓。

鼓励、鼓舞、鼓动……在中华文化中,鼓及以“鼓”组成的词组,多有发动和振奋人心之意。

用茶鼓作为寺院礼仪茶饮和僧众用茶的信号,不仅说明古代寺院饮茶风气之盛,更显示了寺院对饮茶的重视——使饮茶场面具有礼仪性、规律性,庄严肃穆。

而数十人甚至百人以上的寺院,僧侣以茶鼓为号集体饮茶,场面一定非常壮观。这是茶鼓在禅茶活动中体现的特殊意义,一般俗人茶事活动不能同日而语。

寺院茶鼓茶道

《清规》众多茶事和茶鼓的记载,也说明茶与僧人修行、修身的重要关系。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是提神,僧人念佛修行时不易疲倦、瞌睡,有益静思,所谓“破睡有茶功”;二是消食,饮茶能帮助消化:三是“不发”,能抑制性欲,而使人不思淫欲。 寺院茶鼓当复兴 晚清、民国时期,因战争等原因,佛门茶事大受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0年代,佛门除喝茶外,少有茶事。当代佛教大行,古代有名的寺院全部恢复重建,规模宏大。在此基础上,禅茶文化亦大行其道,各地经常举办的禅茶活动或研讨会即为明证。但以笔者愚见,这些活动或研讨会,以场面或形式居多,涉及文化内涵的太少,只能说是初级阶段。真正像《清规》那样,把茶事融入佛门诸事之中,差距甚远。窃以为,要恢复和创新禅茶文化,当先从恢复、研究茶鼓开始。

据报道,当代陕西柏林禅寺、杭州径山寺已经配备茶鼓,一般在举办重大佛事时使用。随着茶文化尤其是禅茶文化的普及,笔者相信,不远的将来,一些重视禅茶文化的寺院,会恢复茶鼓这一独特的寺院传统茶文化法器和仪式。

当代不仅寺院需要茶鼓,很多重要的茶节、茶会,包括讲究的茶馆及茶文化主题会所、博物馆,都需要使用或陈列茶鼓,让观众观赏和体验。因此,开发研制茶鼓,也将成为鼓类生产、销售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先行者必将大受其益。

《清规》记载了法鼓、茶鼓、斋鼓、普请鼓、浴鼓、更鼓六种鼓名,这些鼓的大小、材质、击法应该各不相同,司鼓僧人肯定身手不凡。如寺院能全面恢复或创新,司鼓僧人则完全可到各地电视台的“达人秀”节目秀一把。

温馨提示: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加微信:13859366756

  • 明清茶具在变革中前行 日期:2014-03-08收藏:177 栏目:[茶具]

    清代特别是清早期瓷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除了沿烧明代的青花、五彩、斗彩、白釉、豆青等各种茶具外,还新创粉彩、珐琅彩、仿生釉等名品,瓷器茶具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一种居家必备的器物。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时期始创的盖碗茶具,开了一...

  • 辽金西夏的盏托 日期:2018-10-30收藏:70 栏目:[茶托]

    然而,传世的西夏茶托并不多。最著名的就是这件1958年出土于内蒙古临河高邮房西夏城址的莲花形金盏托。它由托盏、托盘和圈足三部分构成,托盏与托盘皆均分为十瓣,盏身有十条清晰的棱线,与圈足上的棱线相呼应,盘的边缘微微翘起,刚柔相济的线条让...

  • 紫砂壶大师王寅春 日期:2014-01-13收藏:140 栏目:[紫砂壶]

    紫砂壶大师王寅春结识了素有“切玉圣手”之称的金石书画家潘稚亮,潘稚亮非常欣赏王寅春的壶艺,劝导他不要拘泥于古人,要从模仿前辈作品的工匠转化为有自己风格的艺人,要敢于在紫砂壶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并且给他刻了一方“王寅春”的鸡血石篆书印...

  • 陶瓷茶具 日期:2018-10-12收藏:122 栏目:[茶具]

    陶瓷茶具,历来是主流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具体的表现形式。宋代的五大名窑、元代的青花瓷、明代的民间青花、清代的釉上彩瓷,无一不是当时主流文化的一种表达和宣扬。作为茶器,虽然仅仅是陶瓷茶具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但是也应该具备陶瓷茶具的共性。将...

  • 寻访遗落在山中的建窑 日期:2018-10-29收藏:102 栏目:[建盏]

    我们驱车前往建阳水吉镇寻访建窑窑址E,沿途风光旖旎、群峰起伏、河道纵横、土地肥沃、林木茂盛。虽已入冬,午后的阳光依然温暖,令人想起当年烧制建盏时点燃柴火的热度。 提及建窑出产的黑釉瓷器,应追溯到北宋年间。当时,位于建阳水吉的池中、...

  • 日本铁壶收藏 日期:2016-09-19收藏:102 栏目:[铸铁壶]

    萧铭煌回忆说,由于店面远在汐止,初期客人并不多,因而听从友人建议,在台北市建国假日玉市租了个小摊位,从丽结识不少买家,生意愈做愈大,不仅知名收藏家王度在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向他买了不少铁壶银壶,他独有的早年收藏也屡经两岸或日本出版社相...

金骏眉红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金骏眉茶叶客服QQ号QQ号:513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