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茶具 > 瓷器 >
茶具
瓷器精选
红茶
白茶
黑茶
花茶
黄茶
绿茶
其他
乌龙茶
茶叶

茶具物语

“烹茶尽具,�T已盖藏”,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之说,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多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

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贲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

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作为“茶之父”的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从2006年创刊伊始,本刊一直设置专门栏目介绍和茶具相关的知识和文化。在众友人的支持下,八年来所得之文堪称丰硕。于此精选一二,以期回顾,展望向前。

五大精品茶器

(一)

极品潮州工夫茶:无非泥炉、砂铫、橄榄炭

(2006年11月 总第10期)

叶汉钟

曾有形容当时潮州人喝茶的文字:“无论嘉会盛宴,闲处独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炉砂珧。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快乐人生。”此中,泥炉和砂铫等事就献出了潮州工夫茶的“精细工夫”。

(二)

收藏古茶盏,缅怀蔡君谟

(2008年3月 总第25期)

涂振取

熘盏就是在斗茶之前,先将茶盏烤热。斗茶的成败。对于茶盏的要求很高。蔡襄倡导选用出产于闽地的兔亳盏是有其独到的讲究的。

闽地出产的黑色建盏,约始烧于五代晚期,它之所以能够得以流行和推广,本来就是与当时闽地民间流行斗茶相关联的。品类繁多的“黑建”中,最有名的就是兔毫盏。有关兔毫盏在斗茶中的重大作用,文人们有大量的诗文加以描述和赞美。

(三)

金沙寺,紫陶祖庭何处觅?

(2008年4月 总第26期)

大茶

明代茶家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从此,金沙僧成为紫砂陶艺的创始者,而金沙寺亦成为紫砂陶业的祖庭。

1996年,江南茗耆寇丹先生率先探访宜兴古金沙寺遗址,并在当地村子里发现一块载有金沙寺历史沿革的残碑。光阴似水,四季交替,十几个春秋过去了,在紫砂陶艺大兴的今天,千年古刹金沙寺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四)

供春壶存在吗?

(2008年5月 总第27期)

韩其楼

从明・周高起著《阳羡茗壶录》以来,一直把金沙寺僧和供春两人尊为紫砂茶壶的艺术大师,尤以供春最为后人关注,是他把紫砂茶壶从一般粗糙的手工业品推进为工艺美术的创作。

供春壶造型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地薄而坚实,在当时已负盛名,所谓“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供春所制茶壶,款式不一,有“龙蛋”、“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宫灯”等新颖式样,但尤以“树瘿壶”为世人所宝重。也许是出于对自己绝技的矜重爱惜,供春的制品很少,流传到后世的更是凤毛麟角。

(五)

柔和的传统美――访日本燕市岛仓堂“�m起铜器”

(2013年8月 总第68期)

陈祥

日本新��县燕市,从一千多年前的中世时期器开始生产铁器,此后铁器的加工工艺被一代代的职业匠人所继承和发扬。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这一地区成为东日本重要的生产菜刀、小刀、农具、木工用具、铁钉等的金属制造中心。大约在1764-1771年之间,仙台的铜器制作工匠藤七迁居至此,他带来了高超的“�m起铜器”制作技术,同时结合燕市地区出产的优质铜材,为此后燕市的“�m起铜器”工艺奠定了基础。

五大茶器系列

(一)茶具漫话系列

陈龙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茶就作为药饮(治病、解毒)介入人类社会生活。当年我们的老祖宗是用什么器具煮饮那采自常绿灌木(茶树)的小芽和嫩叶呢?

经过了漫长的青铜时代,直至2000年前的汉代,随着人工种茶、制茶和饮茶风尚的发生和发展,中国茶具又经历了怎样发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隋唐以后,是中国茶业的空前芳容昌盛期。饮茶风尚的普及、陶瓷工艺的突飞猛进使中国茶具的发展达到鼎峰,名窑、名师、名作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此间伴随着中国茶叶与饮茶之风东传西渐,中国茶具车载舟运大踏步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珍爱的东方宝货。中国茶具作为中华文明的信使,又是如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发展的呢?

以上诸点都是本系列文章所关注的话题。文章系列定名为“茶具漫话”,是因有关古今茶具茶事话题太多,头绪纷杂。因之,决定随遇而安,不画框框,不设界限,有话则长,无话则止。另多辅考古图照,尽量让文物说话。

(二)“两且说壶”系列

且饮且读

紫砂壶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泡茶之工具,而唐宋的煎茶、斗茶在形式上虽有着唯美追求与极致表现,但都用不上形制较小的紫砂茶壶。由宋代的紫砂萌芽开始,几百年来,紫砂壶一直在等待一个追求简约、自然的时代……明。在明代那个心灵解放的时代,紫砂壶终于结束了它落寞的沉睡,亦甩脱了一身匠气,来亲近原本也淡然的茶。它不仅在实用上符合了明代泡茶法的要求而且在审美上也暗合了明人饮茶的自然、简便、内敛、温厚、清雅的风尚和精神追求。明中期,紫砂壶终于登上了茶文化的历史舞台,并长袖菩舞,舞了五、六百年。   “两且说壶”专栏即以这几百年紫砂文化历史为背景,以中国传统艺术哲学为思想内核,以紫砂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为行文之内在纵线,并由此横向涉及到茶文化、陶瓷装饰、美学艺术、人生哲学、历史沉浮、中外文化交流诸端。

我们并不满足于对紫砂技艺做泛泛而浅显的基础介绍,更着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呈现出紫砂文化的独特历史风貌、历代制壶名家对紫砂技艺和审美的精神追求以及作者对紫砂壶艺的独特探索、思考与感悟。专栏各篇之间既有紫砂文化演进的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或重紫砂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或重明清紫砂壶艺风格之演进,或重紫砂装饰的解析与评价,或重紫砂壶造型的审美欣赏,或重文人壶的专题研究,或重紫砂艺术的对外传播,以期综合展示明清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紫砂壶里所蕴含的所有况味。

从2010年7月报道“流浪的茶多拉”活动开始,经“两且说壶”专栏、“紫砂史话”专栏、“诗畔说茶”专栏,至2013年9月止,共发表紫砂及茶文化文章十几万字,分别刊登在30多期上。现分别精心节选各专栏文章如下。

(一)品味紫砂六大家(上)(2010年11月)

艺术大师的价值不仅在于留下多少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更重要之处在于凝聚一种神韵,引领一代风尚,树立一个精神和心灵的标杆经由传统的熏染,技艺的锤炼,再有人品性情的融入,富有个性的作品便从此有了生命。

《易经・系辞传》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制器虽有可观,然,致远恐泥于形而失其神。故孔子言,君子当“志于道,游于艺”。艺或器,若失去道,失去心灵境界,不过徒有其表,当我们透过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感受着紫砂工艺大师们在塑造作品时的构思时,艺术家们的创作执著也就随着这精巧的茶器注入了我们的灵魂。

(二)诗词里的紫砂壶(2011年7月 总65期)

从宋代开始,紫砂壶似乎一直在等待一群率真、任性的文人,也在等待一个追求简约、自然的时代――晚明。在那个心灵解放的时代,紫砂壶终于结束了它落寞的沉睡,亦甩脱了一身匠气,来亲近原本也淡然的茶。

(三)玩味紫砂之紫砂与锡(2012年7月 总77期)

自古以来,中国工艺美术品之间就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金银、陶瓷、玉石、铜锡、丝绸等等,在造型、纹案、工艺上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借鉴。先秦时期的状况就大致如此,《周礼・地官》上“职金,掌凡金、玉、锡、石、丹青之戒令”记载就说明这些行业都已有了专设的机构经营管理。这些器物在日常生活里也常常并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介绍陪葬品时说:“至如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并须停省。”蜡制品、玉、锡,连丧葬都不可或缺了。随着后世工艺技术的进步,到了紫砂壶兴盛的明中期之后,紫砂与锡、玉和木(尤其硬木)的关系尤可玩味。

(三)茶托进化史系列

雨窗闻笛

自从茶被当作饮料进入中国人的生活起,碗、盏、瓯、杯就是人们最经常、最普遍使用的饮茶器,而且因每一个时代所崇尚的茶饮、饮茶方式、审美趣味不同而异。譬如,唐代尚煮饮,茶尚绿,类玉似冰的越州茶碗是首选。宋代尚点茶,茶贵白,“色贵青黑”的建盏则被推崇备至。再如明清时代,尚撮泡,与茶壶配套的茗杯及融泡、饮为一体的盖碗就成了主流。

好花还需绿叶衬。不管饮茶方式如何嬗变,茶托却一直与饮茶器如影随形。茶托,又称茶盏托、茶拓子、托盏、碗托、茶舟、茶船,是与饮茶器相配套、起到承托饮茶器的盘状器皿,其造型、釉色、纹饰的演变亦遵循饮茶器的发展轨迹。它就像一个忠仆,辅弼饮茶器,既使饮者免于溅溢烫手,又让啜茗变得更加优雅,可谓是饮茶器中最佳“配角”。

史上关于茶托的记载几乎是“惜墨如金”,多散见于一些陶瓷文献中,且至多是一笔带过,因而只能从各朝的出土实物及部分文献、诗词、绘画所提供的“蛛丝马迹”并结合各时期的饮茶风尚、陶瓷艺术特点来厘清它那不甚明晰的演进脉络。

(四)茶器变迁史系列

云适堂 陈钢

古人说:“工欲菩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纵观茶器的发展历史,对于茶器的讲究并非一开始就有之,它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饮茶习惯的改变而逐渐形成的。

(五)《茶具图赞》系列

程艳斐

关于审安老人,后世除了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具专著的作者,生活于南宋晚期,其他完全无从可考。然而有《茶具图赞》已经很足够了,一个“历史老人”,借茶具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然后他转身消逝在江南的烟雨中。历史记住了他,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怅惘,更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

《茶具图赞》是一部奇书。它很直白,十二幅白描的图画展示的正是南宋点茶技艺需要的十二种“茶具”;它又很含蓄,从头到尾没有透露任何一件茶具的名称。

温馨提示: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加微信:13859366756

  • 那些被时光洗练过的白瓷 日期:2015-12-18收藏:134 栏目:[瓷器]

    只有经受得住岁月沉淀的艺术品,才具有收藏的意义与价值。收藏者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掘一件能够承受时光洗练的艺术品,也正是收藏的乐趣所在。对于德化白瓷而言,我们又该如何去判定一件瓷器的收藏意义和价值?著名德化白瓷藏家苏银溪将为我们讲述...

  • 月记窑的古早味 日期:2015-12-18收藏:58 栏目:[瓷器]

    洞上月记窑,亦为德化负有盛名瓷窑。 德化现代陶瓷艺术家徐曼亚在他的《瓷史》中这样写道:洞上月记窑,亦为德化负有盛名瓷窑。 这座德化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龙窑,至今仍延续着薪火,采用最传统的柴烧技法,源源不断出产着内外销瓷器。而在洞上兴建...

  • 陈明良:白瓷艺术的深度解码 日期:2015-12-18收藏:51 栏目:[瓷器]

    1979年,陈明良中学毕业后,来到德化陶瓷一厂(以下简称“一厂”),补员父亲的工作。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遇到第一个问题就是手工与机械的龃龉。 “刚开始学(机械拉坯)的时候,很不习惯,有点学不来。用石膏做模型,包括组模、翻模,都要求很准...

  • 锔活——锔后而活 日期:2015-12-26收藏:63 栏目:[瓷器]

    所谓锔活,简单说就是把破碎的器皿接好,再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抓牢,补后恢复原样。宋时《清明上河图》中已经有锔补匠人的形象,清朝发展鼎盛,它与中国精美的瓷器相生,历经千年不衰。 这两年,锔活在国内也热火,有人为了求得锔补的美感,甚至...

  • 德化瓷的新生态 日期:2015-12-18收藏:139 栏目:[瓷器]

    “制磁之法,先在石矿取一种土,暴之风雨太阳下三四十年……旋置窑中烧之。”13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游览至德化时,当年曾亲眼目睹了制瓷的全过程。不过,令人感到更不可思议的是:“先人积土,只有子侄可用。”在德化手艺人心目中,瓷泥是一笔...

  • 盛兰亭,延续千年之美的中国瓷器 日期:2019-05-24收藏:83 栏目:[瓷器]

    瓷器是中国符号,合藏千年的东方审美意蕴。有世界瓷都之称的景德镇,传承至今未尝中断,更推陈出新。之前上手过汝窑青花的盛兰亭杯子,温润可人,古意中清雅脱俗,杯子控们会为了盛兰亭的一个杯子,或者一个盖碗,竟乘飞机到别城的专营店去寻访求...

金骏眉红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金骏眉茶叶客服QQ号QQ号:513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