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茶叶 > 茶道 >
茶叶
茶道精选
黑茶
花茶
黄茶
绿茶
茶具
其他
白茶
红茶
乌龙茶

中国茶道进化史

有人说,茶是造物者赐给中华民族的。的确,中华民族从发现茶到认识茶,从认识茶到利用茶,再到完善茶、发展茶,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内涵深遂,人文丰富,堪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民族史诗。

中国人对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人类利用茶叶的最早记录。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荼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能逐渐为人们所发现。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茶药用之旨逐渐隐没,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

茶

在中国,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两汉三国时期,文人、官宦之家已兴饮茶之习。汉人王褒所写《僮约》记载了一个饮茶、买茶的故事,说明在西汉时就已经开始并出现了以茶作为商品的交易。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分别从药物和文字语言角度谈到茶。《华阳国志》则是巴蜀出贡茶的较早文录,茶作为贡品,进入内府之后,皇室又每每作为赏赐品,分发诸勋戚属臣。这说明,在西汉时,饮茶之事,在黄河流域首先在宫廷和贵族阶层流布开来。西汉贵族饮茶已成时尚,东汉则更普遍些,到三国时,宫廷饮茶更经常了。《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载:吴主孙皓常与大臣宴,不管你会不会饮酒,都要灌你七大升。韦曜自幼好学能文,但不善酒,孙皓暗地赐以茶水,用以代酒。以文人、政治家的视角来看待茶,喝起来自然别有滋味,这就为茶走向文化领域打下了基础。

两晋南北朝时期,陆纳、桓温以茶代酒的行为使饮茶除了提神解渴外,开始产生社会功用,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至此,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纷呈百出。因为茶可竟日长饮而使头脑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所以,当时许多玄学家、清谈家把饮茶当作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来对待。

随着佛教传入、道教兴起,饮茶已与佛、道教联系起来。在道家看来,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办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静入定的必备之秀物。尽管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物态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唐:陆羽《茶经》开茶艺类茶道先河

唐代是中国茶道文化形成期,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里程碑的时期。中国茶道文化的形成,以陆羽著《茶经》为标志,民间称陆羽为“茶神”、“茶圣”、“茶仙”。其《茶经》一出,成为世界第一部茶道、茶业专著,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此时,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轮廓方成定局。《茶经》是一种独出心裁的文化创造,它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突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仅从茶文化学角度讲,陆羽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等一套中国茶艺。《茶经》也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释、道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搭构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框架,为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代,我国茶的生产进一步扩大,饮茶之风盛行南北,同时进一步传到边疆各地。正如《封氏闻见记》所说,中原地区的自邹、齐、沧、隶以至京师,无不卖茶、饮茶。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茶作为重要陪嫁品传入西藏,自此藏民饮茶便成为时尚,甚至达到了“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现代藏民用以待客的奶茶,便来源于此。自唐以来,中国茶种和茶艺相继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致使日本的制茶烹茶的方法完全模仿中国,连茶事中的游戏也不例外。

唐代还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茶道形式——煎茶道,分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它鼎盛于唐代中晚期,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历时约五百年。陆羽是唐代煎茶法的创始人,他的《茶经》讲述的是煎茶法的制作过程。唐代的制茶烹茶技艺成熟,饮茶修道的思想初步确立,并开始注重环境和礼仪。之后,斐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温诞筠的《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都推动了唐代的煎茶道日益成熟。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至乾元元年,蒙古的驱马市茶,开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宋:风雅类茶道将中国茶道推向顶峰

宋辽金时期,是中国茶文化承上启下的时代,如果说唐代茶文化更重于精神实质,宋人则把这种精神进一步贯穿于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宋代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所谓点茶,就是饮茶前先将团茶饼茶捣成粉末状,注入沸水,用竹刷搅均后饮用。从这时起人们开始注重茶叶原有的色香味,不再往里加调味品。十一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二篇,详细介绍了茶的烹制和各种茶器的使用,从而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尽述了从种茶到制茶的全部过程与技巧,使点茶道于北宋末期更加趋于成熟。除了点茶法,宋代还流行“斗茶”,又称“茗战”,是以评定沏茶品茶的优劣为标准的一种竞赛活动,最早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后在民间普及开来,宋人们喜爱茶,热衷于参加各种茶事活动,通过品茶论茶斗茶来对追求博学幽雅、韵高致静的品质。在宋徽宗时,百业由萧条转为繁荣,国内安定,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升平景象,布衣百姓、缙士富绅得益于安定的社会环境,纷纷从事茗饮,作为风雅与时尚,作熏陶自身道德情操与文化艺术修养的一种途径与手段。赵佶、朱权虽贵为帝王,仍亲撰茶书,倡导茶道。宋、明茶人进一步继承了唐代的品茶修道的思想,赋予了茶清、和、淡、洁、韵、静的品性,将中国茶道推向了顶峰。宋代的茶政十分严厉,于成都、秦州各置榷茶、买马司。其后以提举茶事兼理马政,改称都大提举茶马司,嘉泰三年复分为两司。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已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明清:从朱权茶道到泡茶品饮之风

明末清初,精细的茶文化渐次出现。明初的朱权在《茶谱》中明确表达了自成一家的茶道思想:饮茶并非只浅尝于茶本身,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朱权对废除团茶后新的品饮方式进行了探索,改革了传统的品饮方法和茶具,提倡从简行事,开清饮风气之先,为后世立生一整套简便新颖的烹饮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品饮艺术,后经盛、顾元庆等人的多次改进,形成了一套简便新颖的叶茶烹饮方式,茶的饮法逐渐变成如今直接用沸水冲泡的形式,即泡茶道。泡茶道酝酿于元朝至明朝前期,正式形成于十六世纪末叶的明朝后期,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朝前中期。明末清初,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叶茶,烹茶方法也由原先的煎煮法逐渐改为冲泡,茶风流传至今。十六世纪末的明朝后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有《茶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基础;后冯可宾写《芥茶笺》,清人冒襄撰《芥茶汇钞》等论著,对泡茶道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发展和完善。到了明代,不仅恢复了元代取消的宋朝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 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只换茶120斤,平均每匹马换不到40斤茶叶。
 

到了清代,由于明代后期饮茶活动的简明化及满族文化的影响与交融,加上清代茶叶外贸和内需的扩大,清代重视茶产地与茶品味的影响,表现为一是小壶泡法:茶叶、茶具、水的精美和讲究;二在饮茶文化上多重视品茗赏景的心境怡悦上。清代茶艺活动趋向于品茶活动,注重各种现成事物的优美享受。清代的茶政执行松弛,私茶多,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到雍正帝胤祯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停止。茶马交易实施将近700年。

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还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并为茶道茶艺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

近代:中国茶叶生产贸易曲折发展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中国茶叶就运销国外,清朝海禁开放后,更促进了茶叶海运贸易的发展,先后与中东、南亚、西欧、东欧、北非、西亚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1840年至1886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的不断扩大,茶叶产量的迅速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而茶叶出口迅猛增长的形势,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之后,由于内受军阀混战和八年抗日战争的影响,政局多变,经济衰退,民难乐业,生产骤降;外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新兴产茶国争夺市场的影响,中国茶叶产销每况愈下,一蹶不振。英美等红茶市场渐为印、锡等国所夺,绿茶、乌龙茶市场又为日本所挤,外销几濒绝境,茶农生活维艰,茶园成片荒芜,茶业生产岌岌可危。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政府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使枯萎的茶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目前,在世界上主要茶国家中,茶园种植面积之大,茶叶品类之多,茶树资源之富,中国首屈一指。茶叶年产量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现代:茶叶生产与茶艺茶道的复兴

现代中国茶叶的发展首先是从根本上变革了茶叶生产基础,改善了茶园结构,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茶区面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各大茶区开辟了集中成片的高标准新茶园,使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园的经营管理也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其次是以机器代替手工,基本实现了茶叶加工全程机械化。在茶叶贸易方面,1978年至1982年,茶叶产量的快速增加逐渐丰富了市场货源,国家开始取消了计划供应,实行内销市场全部敞开,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1984年开始,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外,内销茶和出口茶彻底放开,实行议购议销,从而加速了茶叶贸易的发展。

茶叶生产和贸易的恢复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文革”期间一度消失的茶馆又重新复苏,勃发生机。不仅老茶馆、茶楼重放光彩,新型、新潮茶园和茶艺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时期的茶馆更注重内在文化韵味,茶道、茶礼、茶艺成为茶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惟一以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茶叶博物馆1991年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了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也纷纷主办“茶叶节”、“茶王赛”,福建武夷山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等地的茶叶节也是异彩纷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茶者开始讲究喝好茶与名茶,再进而至“会喝好茶”的品茶活动。始创于台湾的“无我茶会”从1990年在台湾首次举办以来,受到广泛赞誉并迅速被大陆的品茶者所认可,参加者逐渐增多,形式也日趋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茶艺演示与表演在国内开始出现,饮茶风俗类的茶艺表演在观赏性和艺术性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仿古茶艺表演也开始出现。茶艺表演开始出现就孕育着中国传统茶道思想,把茶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文化艺术结合在一起,并且在不断深化过程中,以更新的形式与内容符合时代的新需求。
 

扩展阅读——茶道的复古与创新

茶

 时代在变,不要说唐朝的人与我们现在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即使年轻的一辈也跟他们老爸老妈的说话方式不同。您会说那只是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事实还是不变的,就如宇宙运行的规律一样。现在我们要说的也只是表现的方法,不要因为表现方法的不适当而让别人认不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

如果您穿着唐朝的服装在大街小巷上过活,大家一定认为您脑筋有问题,要不就是爱现。如果您遇到有人到商店买东西,说的尽是唐朝时所使用的话语,大家也一定会说您的脑壳坏了。以上这些现象只适合在以保护历史为使命的博物馆或表演场所出现。现代人为什么不再依过去那种表现方式做呢?因为大自然的格局数万年看不出有什么改变,人类只好弄点新鲜事自娱,于是时代的变化就产生了。不跟着变化的人就会落伍,落伍到看不懂当代的事,听不懂当代的话。

也有人会说,我们不得不利用一些祖宗遗留下来的“图腾”,否则很难表明我是中国的、我是东方的,于是谈到中国的建筑就现出琉璃瓦与红柱子,谈到中国服装时就亮出旗袍与唐装。但是既然日常的言语举止思想都已经是当代的了,为什么不拿出自己当代的建筑与服装呢?有人会代为回答:还来不及产生当代的建筑与服装语汇嘛!

现在说说茶,现在的“茶”还是唐宋那时的“茶”,制法、种类或许有所不同。喝茶的道理,现代说的与晋代杜育、唐代陆羽所说的也相距不了百里,但是由于人们勇于创新,茶的种类、喝茶的方法、陪它一起玩的项目愈来愈多。这是好的现象,不但我们可以日新月异地过日子,宇宙或许因此数百万年后有了一些进化。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地以现代的方式来述说当代的茶事,不必羞答答地穿着古人的衣服、走着古人的步伐喝茶,说“道”时也三句不离古人之语。但那总是别人的东西、古人的东西,不像前面所说的以古代的语言与别人交谈一样奇怪吗?还是您要说,咱们的当代茶道语汇尚未建构完成?

泡茶不一定要在唐式的建筑物或草庵式的茶屋里,喝茶不一定要穿唐装或和服,茶会“中席”的音乐也不一定要东方的古乐。我们期待以当代时空景象出现的茶道场景。茶道近三十年来,在各地茶人的努力下,不论制茶、泡茶、品饮、思想等方面都已具备“以当代语言述说当代茶道”的能力,只是前人的功绩显赫,害得我们有点心虚。

上述所说的创新并不表示一点历史传承都没有,但是我们鼓励拿出自己当代的东西,不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从旧书堆中找出来的。在这创新的手法与内涵上,不直接引用特定民族或地域的“商标”,但仍然能透露出自己想要表现的特质。就如同不一定要看商标,就知道是哪家公司的产品一样。

说到这里,不得不谈到能不能复古的问题,美术作品能不能复古?音乐能不能复古?茶道能不能复古?看了上文的讨论,好像没有复古的必要,即使复古了,是要人们把它当古人、古物看呢还是当他是今人、今物?俄罗斯画家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96~1944)说:即使企图使过去的艺术形态复苏,最多只能产生死胎作品。

对过去已经有辉煌成就的事物之复兴,如茶道,如水墨画,既然不能复古,再度的创新是更加困难的。我们要找出什么是茶道、水墨画永远有价值的东西,将它保留,并以适合当今人们应用的方式将它表现出来,这就是不必看“陆羽”招牌就认出是茶道的创新作品。

温馨提示: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加微信:13859366756

  • 洗去浮躁,还原茶道的真本 日期:2016-09-18收藏:148 栏目:[茶道]

    人们喜欢使用优美文字叙述一段心情故事,并找个漂亮女孩在泡茶过程朗读出来:或书写一两句关于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等话语来张贴在茶席上给喝茶的人看;或标榜一些禅学经典思想的语录,作为挂轴挂在墙壁上当背景供人阅读;然后用茶来帮...

  • 从新年喝茶说“茶味”的仪式感 日期:2019-03-16收藏:106 栏目:[茶道]

    春节过后,重新回到岗位上的大伙们相聚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 “春节咋过的?”大家一来一往唠嗑完往往会感慨,如今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了。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过年是一年中最繁忙有趣的时候。由于爸妈长期在外地工作,我小时候是跟着奶奶在乡...

  • 茶会为品茶而会 日期:2018-08-01收藏:124 栏目:[茶道]

    茶会是为饮茶而准备的。 饮茶是茶会的重要目的。一碗完美的茶汤,一场悦心悦目的盛会,是茶会的重要内容与终极意义。 如果举办茶会的指向为茶本身,就需要有好茶。让人们喝到最美的茶汤,必定少不了合适的器具,洁净甘美的水和一个善于泡茶的席主。...

  • 茶道艺术里的艺术 日期:2018-08-01收藏:138 栏目:[茶道]

    茶道艺术是要表现茶道的美,茶道的美分布在泡茶、奉茶、茶汤之间。这些的美是自然存在的,但是不一定都表现得很美,因为美有不同的层次,谈不上美的泡茶、奉茶、茶汤,我们是不会喜欢的,也不会把它视为茶道艺术。 谈得上美的事物经常存在于我们身...

  • 从寺院到宫廷重温中国茶会史 日期:2018-08-01收藏:77 栏目:[茶道]

    然而,不论是宫廷深苑,还是柴门荆扉,抑或幽寺古刹,林泉山野,一盏香茗,可酬知音话聚散,亦可陶性灵发幽思。于是,相期以茶的人们,除了歆享有茶相伴的闲情逸致外,还清醒地在茶香里思索感悟。的确,茶会,不只是喝茶。寺院茶会:仅执与弹恩...

  • 谈茶论道不能只局限于日常 日期:2016-09-18收藏:193 栏目:[茶道]

    美学与艺术教育的不足让人们误以为日用茶道就是茶道艺术;对茶道艺术诠释的不足让人们不知道喝茶可以喝进艺术的领域。先要有茶道艺术酌观念,接下来才能在人们学茶的过程或学校规划茶文化课程时安排进茶道艺术的内容,于是茶文化有了完整的领域,人...

金骏眉红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金骏眉茶叶客服QQ号QQ号:513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