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金骏眉网 > 茶叶百科 > 黑茶 > 安化黑茶 >
黑茶
安化黑茶精选
白茶
花茶
黄茶
其他
茶具
红茶
乌龙茶
绿茶
茶叶

安化黑茶第一茶厂的灵魂——百年木仓

在中茶安化第一茶厂里,有三幢全木质的茶仓,它由一幢背靠式和两幢单体式仓库组成。深褐色的木构,忠实记录着时间经过的印迹,与周围黑瓦红砖的老厂房一起,拼贴着泛黄的往事。

它的诞生,原是为了贮茶。然而,不经意间,它塑造了木仓黑茶特有的品质,也收藏见证了安化茶业的百年兴衰,直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且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它是安化第一茶厂的文化丰碑,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资江潮起又潮落,它已默立了113年。

从茶厂大门进来,第一眼就能看到一幢全木结构的建筑。尽管它没有像达官贵人的宅第那样雕梁画栋,但是被修缮一新的外观,看起来十分气派。笔直的柱廊,沿着厂道,一直延伸到路的尽头。

“ 这就是我们厂最宝贵的木仓了。”副厂长朱文武见到我们,还没自我介绍,就先介绍起了他们最引以为豪的“百年木仓”。

这幢茶仓,系背靠式,坐北朝南,东西走向,结构严整。通体均选用上等松木建构,共分为36个隔间,每间约34平米,用于黑毛茶陈化。另外两幢单体式仓库则分为16个面积29平米的隔间,用作半成品黑茶砖陈化。

茶仓的构造及其对茶叶形成特殊风味的影响,即使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也不失科学合理。

纯木的仓体,除了给人以质朴温暖之感,最重要的是,它能起到自然恒温的作用。朱文武说,仓内温度基本都保持在15~28℃之间,而这正是黑茶醇化的最佳室温。由于内部还需进一步修缮,暂不对外开放,我们只能从他的描述中去想象内里的大致构造。

“主体库房位于茶仓中部,顶部为‘人’字形阁楼,二者用木板隔开,毛料先存放在阁楼中,然后再放进仓底自然醇化。每一批次的茶,都要经过这样的程序。”他走近隔间,小心翼翼地拉开上面的活动扣板,一股浓郁的茶香就飘了出来。“里面存放的茶,各个年份、批次都有,最早的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也有今年的。”

安化气候比较潮湿,为了防潮透气,三幢茶仓底部都架设了纵横交错的隔空层。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空气对流,使湿度维持在60%~70%之间,茶贮放其中,清洁干燥。充足的氧气供给,也加速了毛料和半成品的转化速度,加之长期不间断地使用,形成了稳定的益生菌落环境。木仓茶独一无二的“一茶三香”(菌花香、陈香和甜香)便是源于此。

无疑,这是百年前茶商智慧的结晶。

时光倒流回113年前。

现在安化第一茶厂所处的位置是资江畔的酉州村,它所毗邻的唐家观和对岸的黄沙坪,历来都是安化有名的茶叶集散地。当年,这一带茶行林立,茶商云集,呈现出“人烟两岸稠”的盛景。

在中俄“万里茶路”中居主导地位的晋商,随着茶叶贸易的日益繁荣,开始逐渐把“触角”从流通环节延伸到生产环节,由贩运茶扩展为到产区设茶行制作、包装茶,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茶仓的原主人,是来自山西祁县的晋商。

当时,处于茶贸鼎盛期的安化茶,产量几乎可以同销量划等号。然而,从茶园到远在万里之外的茶杯,在交通运输条件非常艰苦的百年前,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尤其是黑砖茶,从毛料到成品,还要一系列醇化的过程。因此,茶叶仓储,成为茶商们很是头痛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当年的晋商老板是个有智慧且有心之人。他组织茶工,就地取材,用安化当地盛产的松木来建造茶仓,而松木生长周期长、年轮细密,具有质地柔韧、经久耐用等特点,是比较理想的建材,安化境内的民居所用的大多是松木。同时,在茶仓内外结构上,也是经过了精心周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茶叶贮藏的环境条件。

于是,在茶工们锯木声、敲打声、号子声汇成的交响曲中,三幢茶仓就这样诞生了。从此,一段百年的茶香传奇也有了开头。

酉州与“湖红”

100多年前的酉州,之所以会成为重要的茶埠,除了产销黑茶之外,很大程度上是靠红茶撑起了半边天。酉州,正是“湖红”(安化红茶)的发源地。

众所周知,在19世纪中后期印度、锡兰红茶崛起以前,国际茶叶贸易中一直是中国红茶唱主角,尤其是“五口通商”以后,红茶销路日渐畅旺。在巨大的商机面前,做生意向来精明的广东茶商自然不轻易错过。

面临资江的酉州,上游两岸都是茶叶主产区,而且该段资水河宽水深,水路交通便利。因此,此处私人茶行鳞次栉比,周边亦是有众多制茶、拣茶工人聚居,人工成本低廉。若试制红茶成功,将会是个非常理想的供应基地。

于是,1854年,粤商和安化茶师在酉州联手成功创制了第一泡“湖红”,经审评,不论是外形,还是内质,都令人满意。自此,粤商就把目光锁定在了安化,传授推广红茶初制技术,并就地设厂,称为“广庄”。当时年产10万箱,六、七成销俄,其余销往欧美。茶价利厚的红茶,让粤商的腰包越来越鼓,也刺激了安化及邻近茶区竞相改制红茶。至1886年,安化外销红茶40万箱(约12096吨),占湘茶出口量的44.9%,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的12.1%。全盛时,“湖红”与安徽“祁红”、福建“建红”鼎足而三,位居中国红茶的佼佼者。

红茶产销两旺,也推动了湖南近代茶学教育与科研的进步。1928年,由长沙一路迁来的湖南省茶业讲习所因资金困难而被改为湖南省茶事试验场(安化茶叶试验场的前身),冯绍裘任首任场长。安化任职期间,他从上海引进茶叶机械5台,示范推广机械制茶,开湘茶机制之先河,并亲自设计木质揉捻机和A型干燥机,实现了揉茶由人工向机械的历史性突破。1939年,他把红茶制造技术传授到云南,成为“滇红之父”。

1938年,中国茶叶公司(成立于1937年,由国民政府实业部发起,联合皖、浙、赣、闽、湘、鄂6个主要产茶省区的建设厅共同参加)湖南分公司成立,并将酉州的华安、晋安、大中华等私营茶叶加工厂合并组建“湖南省安化茶厂”,时为第三农事实验场安化茶场主任兼技师与精制茶叶示范厂厂长的黄本鸿被委任为第一任厂长。和冯绍裘一样,他也热衷于开展茶叶机械科研,发明了铁木结构的抖筛机、拣茶机等红茶精制机械,创“湖红”机械精制之始。他还独创了“四条龙制茶法”,产品唛头“裕农”在港售价高达115元/ 市斤,刷新了“湖红”外销价的最高纪录。1942年,“湖红”产销遭遇困境,黄本鸿用土法成功提炼出了茶素(即咖啡碱),从每50千克低级红茶中提炼茶素1~3磅(1磅约合454克),运往重庆销售,每磅售价高达100元(银元),获利甚丰。1945~1946年,酉州、黄沙坪、桥口等地相继设厂制造茶素,为滞销的红茶找到了新出路。可以说,黄本鸿称得上“湖红”精深加工的先驱了。如今,在安化茶厂的茶叶审评室里,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70多年前的茶素样品,让我们可以一睹真面目。

“坚实的红茶产业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上运输,成熟完备的制茶技术与设施,现成的技术工人和劳动力,这不,建厂所需要‘硬件’跟‘软件’都有了呀!”朱文武笑着说道。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茶业公司在东坪镇成立了安化支公司(1952年迁长沙),并接管了安化茶场,定名为中国茶业公司安化实验场,由该公司副经理杨开智兼任场长。1950年2月,凭借各项优势条件,在整合酉州大大小小几十家茶行资产基础上,成立了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红茶厂,黄本鸿任首任厂长。

这意味着茶仓从“私姓”改为“国姓”。

老建筑的分量

我们站在这幢百年木仓前细细打量,它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透出一种肃穆与庄严。朱文武凝望着有些斑驳的仓壁,眼中饱含深情。他深知,这三幢老茶仓在全厂职工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

他说,1950年建厂后,杨开智曾组织过一次茶品醇化技术研讨会。在会上,他首度明确了这座木仓群的陈化价值,并对木仓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此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视具体情况进行修修补补。即便是在茶厂发展最困难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也要从“牙缝”里抠出钱来修缮。而今年这次修缮是时隔65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本着“修旧如旧”的思路,以期最大程度保留茶仓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修旧如旧,比拆除重建难多了,而且成本还更高,砖瓦、木材、沙土的质地都要跟原来一模一样的。”

“松木尽管坚固结实,但毕竟还是木头,时间久了,都要防火、防蛀、防白蚁,都需要投入财力和物力。就像这次大修,要用到桐油。谁知买到假货,没办法,只好自己买松木烧炼松油来代替。”他轻轻拍了下面前的廊柱说。“再看这地面,用的是修复古建筑专用的‘三合土’,为了调配这种土,老职工二话不说,就把家门口菜地的土挖出来给厂里用。还有这房顶上的小青瓦,也是专程派人去找来的,一片要8块钱!”据他估算,仅这座百年木仓群的修缮就要花费800多万元。

作为一座百年老厂,厂内完整地留存了从清末至今的不同时代建筑,每座建筑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最多最常见的也还是苏联式建筑。

我们被一幢楼上硕大的红五星吸引住了脚步。“这是上世纪50年代根据苏联老大哥提供的设计图样修建起来的厂房。”朱文武介绍道。“这栋楼很有意思,它是安化传统民居与苏联建筑相结合的产物,中西合璧,体现中苏友好。”

移步换景,踩制车间、飘筛车间、晒茶场、电影院……不知不觉地,我们一路逛到了茶厂的大门口,又瞥见了两座大厂房。看到这两座厂房,朱文武好像忽然记起了什么。“这两座拣剔车间,说起来还真的有点神!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他故作神秘地问道。原来,车间里的墙壁上绘有17组不同时期的毛主席画像,因长年累月的生产,画像上粘附了一层厚厚的茶叶粉尘,如果没有细看,几乎无法辨认。

他回忆,2013年,厂里有人向“上面”(指中粮)提议,要把包括老木仓在内的老厂房全部推平,然后将一半的厂地出售。安化县政府得知这一情况,也反复跟中粮协调了多次,力求保住这批历史建筑。“当时,厂里职工的意见都不统一,赞同和反对,各执一端。”然而,就在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的前一个月,画像上的粉尘掉落了许多,使得画像再次清晰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无论是否出于偶然,一场关于老建筑拆与护的争端,就这样慢慢平息了。

坚守与热爱

茶厂职工们,对于这些老建筑,与其说是一种敬畏,不如说是几代人的传承与坚守。

黄本鸿,是严格意义上的第一代安化茶厂人。“黄本鸿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师。“谈起老厂长,朱文武充满了崇敬之情。

“他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师。”谈起老厂长,朱文武充满了崇敬之情。“不论是旧社会,还是新社会,他的始终不改茶叶老专家的本色。”在茶厂创建之初,他一手深入茶区抓茶叶生产,一手建厂加工,使安化、桃源(当时桃源茶叶集中在安化加工)、沅陵等地的红茶生产迅速得到恢复。作为当时湖南省最大的茶企,安化红茶厂的产品质量优异,资金周转快,经济效益高,茶厂工作成了“香饽饽”,甚至当时都流传有“嫁人就要嫁到安化厂”的说法。

采用机械精制红茶是黄本鸿早在1938年就有的创举,而在新时期的茶叶生产中,他则进一步完善了机械精制技术。按传统红茶精制技术,拣茶全靠手工,最高峰时女工近2000人,平均每拣50公斤红茶需100多个工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他亲自作了试验,将机械与人工拣梗相组合,使人工减少90%,工时降低80%,成本也显著下降。1953年,他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撰写了《红茶精制》一书,书中对精制原理、茶机、定额管理、工艺技术都作了详尽的描述,是建国后首部红茶精制专著。

在黄本鸿的带领下,厂里的技术骨干也开展了不同程度的设备革新。黄本鸿手下“四大金刚”(其余三位是陈秋生、谌宝强和戴金楚,分别是负责拼配、包装和财务)之一的刘三保便是一位茶叶精制技术能手。据《安化茶厂志》(2000年版)记载,刘三保曾于1952改进过抖筛机和拣梗机。其中,成效最大的当属抖筛机。根据抖筛机的特点,他和钳工周可兴、木工黄盛堂通过反复观察和试验,对抖筛机进行了一系列改进。经改进后,“每天每台生产量达133箱,计重4134斤,比原抖筛机日产量提高一倍多,可节省劳力二分之一。”1953年,鉴于多项技术革新,他荣获了“湖南省第一届工业先进分子”称号。

据刘三保的儿子刘政回忆,他还是一个相当敬业的人。“1978年,父亲62岁,当时他患有很严重的哮喘,刚在诊疗室打完针,就连忙要到车间里去检查茶叶质量。人家都劝他休息下再去,他不听劝,心里老是记挂着厂里的事。拗不过他,只好叫人背着他上车间去。那次以后没多久,父亲就过世了。”

以厂为家,这是一种无条件的、纯粹的热爱。这样的爱,也同样在第二代安化茶厂人身上得到了延续。

朱文武邀我们到审评室去喝杯茶。除老木仓外,这间审评室也称得上是“文物级”的。不过,这倒不是因为它的年代老,而是“里面尽是宝”,收藏了从建厂至今各个年份的红茶和黑茶茶样,茶品覆盖全国主要产茶省的六大茶类,堪称是茶厂的“茶品宝库”。其中,还有不少是“孤品”。

果不其然,刚走进审评室,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它由三个面积大致相同的房间构成,各间左右两边都有一排旧式茶样柜,柜中满满当当地陈列着玻璃鸡心瓶、马口铁罐装的茶样。齐整划一的式样,看起来非常壮观。

一个微胖的中年人和几个品管人员,正站在审评台前看茶。“这是姚总,我们厂里的拼配大师,当年力保老厂房呼声最强烈的就是他了。”朱文武介绍道。中年人放下手中的活,迎了过来,笑着对我们点了点头,显得有些腼腆。

他叫姚呈祥,安徽农学院(今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系科班出身。工龄一览无余地写在了他那斑白的头发上——自1980年进厂,他在茶叶加工拼配这一岗位上已整整35年。

“这是出口俄罗斯的,这是出口巴基斯坦的,这是(出口)新加坡的……”老姚如数家珍般地把厂里的工夫红茶样都翻出来给我们看,语气里透着一种自豪。“我们厂自建厂以来,就是以精制湖红工夫为主,1977年,开始做红碎茶。当时,国际市场量走的最大就是红碎茶,生产这种茶可以换来不少外汇。截至1990年停产,我们共加工拼配红碎茶19482.11吨。”

在浏览样茶柜时,一个熟悉的字样映入眼帘:“福建安溪乌龙色种”!这一发现,不禁让我们感到兴奋不已:两个相距800多公里的茶区,此时此刻竟是近在咫尺!“这是我们厂自己生产的乌龙茶,论品质,肯定不能跟你们福建比。他从柜子里抽出一罐茶,在手里端详着。“(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乌龙茶在国外尤其是日本很热,出口量很大。所以,1981年,我们从安溪请来师傅在金鸡、羊角、洞市、云台、大福等7个公社,仿制闽南色种,外形、香气、滋味、耐泡度也都还不错,可达到色种的三级水平。82年到87年这五年时间里,共加工拼配乌龙茶217.88吨。”

这些珍贵的茶样是一部芳香四溢的历史,它记录了茶厂的沿革变迁,也记录了老姚个人的成长经历。抚摩着锈迹斑斑的茶罐,如与相伴多年的老友相对,它们牵系着老姚难以割舍的情感。据湖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中茶)总经理熊嘉回忆,在茶厂最困难的时期,有人出价200万元把审评室里的茶样都买走。老姚就是坚决不卖,“出再高的价都不卖!”。“要知道200万元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老姚,还有老朱(朱文武),那时每月的工资也不过两三百块。”

同样,熊嘉她自己也是一个执着的坚守者。她原来是学国际经济贸易的,大学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选择了金融、证券、银行这样“洋气”的工作,唯独她进茶厂做“比较土的事”。然而,20多年  过去了,同学们都跳了好几次槽,就她一直都没有换过工作。

她自己也搞不明白为何茶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就是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影响着她。

老茶仓的新活力

华灯初上时分,我们在长沙闹市区的一家“中茶”门店见到了熊嘉。她穿着一身运动装,刚刚跑步回来。

这家门店里,除了销售安化第一茶厂及湖南中茶生产的茶品外,还有厦茶、福茶、云南中茶等同属中粮旗下兄弟公司的产品。当然了,“百年木仓”黑茶系列产品还是摆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熊嘉说,这是安化第一茶厂的心血力作,也将会成为经典之作。

在熊嘉看来,安化第一茶厂这家百年老厂有很多弥足珍贵的事物。“这些事物不止是历史建筑、文物和名气,更是薪火相传的技艺和精神。”她说。“百年木仓正是这些珍贵事物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

这座百年木仓,塑造了木仓黑茶无法复制的品质,其奥秘正是在于仓内历经百年形成的益生菌落环境。菌落的形成与繁衍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松木的呼吸作用催生出有益菌种繁殖的营养体,该阶段大致需要数十年时间;第二阶段,仓内菌种会进行自然选育。母体菌种一经形成,就分化、裂变,而子代益生菌则优胜劣汰。第三阶段,仓内菌种的繁衍渐趋稳定,并对茶品产生作用。这三个阶段的完成,大致要经过100年时间。

茶艺师给我们斟了一杯三年陈的“陈韵金砖”。在白瓷盏中,汤色呈现出明亮艳丽的琥珀色。茶汤的香气也很特别,陈香里带着一丝甜香,还有一种用语言无法描述的被称之为“菌花香”的特殊香气。茶汤入口,质感很绵密,醇厚甘甜,并迅速化开,泛起丝丝甘甜。

“你们刚才喝到的这款,‘一茶三香’的特点很明显。这些特点,都是木仓内菌花作用的结果。”她解释说。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专家王春玲曾带8名博士生,对木仓内的菌落开展过研究。他们在茶样提取物中,发现了四组益生菌菌落,其中一组就是最常见的“冠状散囊菌”,即“金花菌”。而其余三组益生菌,是百年木仓所独有的,因而这些菌落被专家们命名为“中茶菌一号”。熊嘉表示,这些菌落的研究结果将选择合适的时机予以公布,并开发成系列相关产品推向市场。

事实上,从近些年安化黑茶的发展轨迹来看,它跟云南普洱茶很相似,它们同属黑茶类,也都推崇“陈年”,一些商家甚至也玩起了“收藏”的概念。业界普遍担心,它有一天也会步普洱茶的后尘。对此,熊嘉并不否认,安化黑茶的兴起是搭了普洱茶的“顺风车”,但又不尽然。

“安化黑茶的发展要走自己的路,不应该是抛物线式的,而是要波浪式前进的。”她一边说,一边用手势比划着。对于“百年木仓”黑茶系列,她给出的定位是:传统的、方便的和科技的。“传统,就是利用传统技艺做最传统的茶,如手筑茯砖茶;方便,是把茶当成快消品来做,让黑茶走进千家万户,走近百姓生活,如‘黑茶方便喝’、‘玫瑰茯茶’等产品;科技,则是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来做茶,提升黑茶的科技含量,开发一些黑茶精、深加工产品。”

为了倡导“黑茶生活”,门店还辟出一爿专卖茶饮的小店“茶食伴”。店面的装修风格很前卫,茶饮也富有创意。譬如,用黑茶与牛奶调出蒙古草原奶茶、新疆戈壁奶茶、西藏高原奶茶三种不同风味的奶茶,制作奶茶的材料茶、牛奶、面粉、蜂蜜等均是中粮的产品。

更有趣的是,店里还特别推出“百年木仓”茶叶蛋,让人耳目一新。店员剥了一只,请我们品尝。蛋壳一剥开,黑茶的醇香就冒了出来,而且吃起来很入味,加之蛋白上红褐色的自然纹理,使人食欲大增。据店员介绍,用木仓茶煮蛋时,除了放了点盐之外,不添加其它任何调味料,既健康,又好吃。因此,这款茶叶蛋卖得很好,尤其深得上班族的喜爱。

熊嘉相信,“百年木仓”黑茶只有充分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焕发崭新的活力,才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温馨提示: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加微信:13859366756

  • 安化黑茶“茗家”伍湘安 日期:2016-06-06收藏:137 栏目:[安化黑茶]

    2011年10月18日,修葺一新的老屋,改头换面,变成“竹石茗轩”,也是“安化黑茶文化展示馆”,并迎来了首批访客。望着簇新的黑瓦、精美的雕花门窗,伍湘安脸上浮起了轻松的笑容。这栋老屋,对于他来说,是有里程碑意义的。同时,在安化黑茶文化的挖...

  • 安化黑茶撬动千亿湘茶产业 日期:2016-09-12收藏:97 栏目:[安化黑茶]

    产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品牌价值的稳步提升。201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安化黑茶、安化千两茶、安化茶三个公用品牌的品牌估价分别达16.26亿元、10.92亿元和8.63亿元,特别是安化黑茶,较去年的13 58亿元,升幅达19.7%,并获评中...

  • 六堡茶黑茶与武夷白茶的黑白之约 日期:2018-08-01收藏:181 栏目:[安化黑茶]

    今年5月13日,母亲节,带了一束花和两泡茶,陪老妈度过了一个惬意的午后茶约。一款三年的白茶和一款十一年的黑茶,带有时间沉淀的味道,更适合这样的日子。 夷白之润 首先喝的是夷白,一款采用武夷山的茶青做的白茶,兩年前去武夷山寻茶,无意中邂...

  • 老茶释疑 日期:2016-09-12收藏:156 栏目:[普洱茶叶]

    老茶,在岁月风化的艺术鉴赏上胜过新茶,这表现在口感的陈化与饮茶时的体感等,确实有别于新茶。但老茶在香气与口感的刺激性上,却不如新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选择老茶,不妨作为_部分人的爱好。老茶一定要选择干净的茶,洁净是第一要义,第二才...

  • 安化黑茶花卷茶 日期:2015-11-30收藏:82 栏目:[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花卷茶是安化黑茶中的主要茶品。有人说是因其原料中有花白梗,故名;也有人说是外包装竹篓织有菱形花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称其外包装用竹篾捆了七道带花纹的箍,能保证茶叶压紧后不回弹因而取名“花卷茶”。古往今来,游牧民族“宁可三日...

  • 安化黑茶第一茶厂的灵魂——百年 日期:2016-03-21收藏:157 栏目:[安化黑茶]

    现在安化第一茶厂所处的位置是资江畔的酉州村,它所毗邻的唐家观和对岸的黄沙坪,历来都是安化有名的茶叶集散地。当年,这一带茶行林立,茶商云集,呈现出“人烟两岸稠”的盛景。 在中俄“万里茶路”中居主导地位的晋商,随着茶叶贸易的日益繁荣...

金骏眉红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金骏眉茶叶客服QQ号QQ号:5131798